今天又打开了《惊悚乐园》,又被吸进去了,看了两个小时,有一种罪恶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这种感觉是很不好的,但是感觉小说好像有毒,人沾染上之后就被牵着走了。
有什么方法能够防止看小说入迷呢?
想到以前在《重塑超级大脑》中看到的一个实验:
驾驭冲动:停,等2分钟
华盛顿大学上瘾行为研究中心的专家萨拉·鲍恩(Sarah Bowen)曾用“驾驭冲动”法做过一个有趣而“残忍”的实验(Bowen & Marlatt,2009)。她让24小时没抽烟的烟民带着自己最喜欢的一盒烟来到实验室,然后开始漫长的“折磨”。
先让他们“拿出烟盒”,然后“打开包装”,接着“拆开烟盒”,然后“取出香烟”……而在每个指令之间,她都要喊“停,等2分钟”。这一个个两分钟内,烟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去感受这种冲动和欲望带来的身体和情绪反应。最后,折腾了人家一个多小时才好不容易抽上烟。
但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实验结束后的第一天,这些人的烟还和平时抽一样多。但从第二天开始,采用“驾驭冲动”方法的烟民抽烟量开始减少。到第七天,这组人的吸烟冲动减少了37%。更令人惊讶的是,自从学习使用了“驾驭冲动”方法,烟民的心情与吸烟之间不再表现出显著的联系。
我当时对此印象很深刻,并且决定用这个方法来抵制食物的诱惑,然而后来忘了就是了。
不过确实,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如果一个行为执行之后得到了强化,就会增加它再次出现的频率。类似地,如果某种欲望(比如看小说or吃东西的欲望)一旦升起你就去满足它的话,这种欲望就会越来越容易出现。而如果不去立即满足它,而是观察它,欲望就会逐渐消失。
看小说是让人渴望还是让人满足?
小说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魔力,让人总是忍不住继续往下看呢?是多巴胺的作用还是当下分子的作用?
根据《贪婪的多巴胺》,多巴胺让人产生对未来奖赏的预期,让人感到渴望,从而驱动人们,促使他们去追求尚未拥有的东西。而当下分子则是让人们关注眼前的、当下的体验,产生幸福感、满足感或者其他情绪,对于人际关系和同理心也非常重要。多巴胺系统和当下分子系统的平衡有助于产生总体的良好体验。
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肯定会让人产生对奖赏(接下来的精彩情节或者爽点)的期待,产生渴望、好奇,所以他会继续看下去。但是在看的时候,他不是已经把自己代入了主角之中从而去感受、去体验吗?这似乎又是当下分子系统的功能。
(好奇心是不满足最美妙的形式。这是谁说的?)
难道看小说是一个能够让多巴胺和当下神经递质通力合作的一项活动吗?如果这样的话,那似乎是一个有益的活动?
似乎不像啊,看小说让人上瘾,而且很容易耽误现实生活中的事情。
有益or有害,取决于动机
《运气的诱饵》中提到,对于上瘾行为的一种违反直觉的发现是,用户想要的体验不在于刺激性、参与性或玩家主体的满意度,而在于不被中断的心流、沉浸和忘我体验。
着意于自我实现的人,会参与积极的、不成瘾的心流活动(他称之为“向前逃避”),他们创造新的现实来超越既有现实的限制;而喜欢逃避社会的人则倾向于参与消极的心流(“向后逃避”),他们不断重复一些行为来麻痹自己对现实的体验,而这些重复行为又绝少将他们引向赋能性质的情感状态或新的可能性。
对心流状态成瘾,源头不在促成心流的中介,而在于其背后的动机,这取决于主体而非客体。
虽然看小说好像并不算一种心流活动,但是它显然可以让人产生忘我、沉浸的感觉。但也不是完全的忘我,而是处于一种双重状态,好像既在其中,又在其外。真是让人难以捉摸啊。
关于动机的作用,《游戏改变人生》同样提到这一点。存在相互矛盾的证据,证明电子游戏可以提升/损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为什么存在这种矛盾的结果?
后来的发现表明,电子游戏对人产生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并不取决于玩游戏这个行为本身,而是一个人是否带着目的、有意识地去玩,在并且将在游戏中所学到的技巧运用在生活中。看小说或许也是类似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