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多数社会大众的角度,施暴者宛如不可原谅的万恶之人,根本无法以一般人的心态来看待他们,更随着媒体的报导与助澜,让他们在一夕之间成为了过街老鼠。
在进行这一系列的报导中,透过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师等对谈后,编辑发现施暴者的暴力倾向往往不是一是一天造成的。个人特质、家庭因素、成长背景、当下环境影响,都有可能让施暴者失控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以客观的立场来看,在一段关系里,从关爱变质到以暴力来解决问题,绝对不是一时半刻就发生的事,而施暴者的性格会如此暴戾,亦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
社会价值观是隐藏性的凶手
当暴力事件发生时,不论是当事人还是社会舆论一定都会率先将矛头指向施暴者的凶残行为,但万芳医院精神科专任主治医师吴佳庆指出,其实从某些方面来看,部分施暴者的内心是很脆弱的,只是基于种种因素,这个社会并不允许他们表现出脆弱的自我,只好用暴力来武装。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可以追溯到整个亚洲的社会结构,普遍大众对于男女不同的期待所导致,相较于女性的柔弱,男性一直被灌输着「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观念,从来没有人鼓励他们去正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且许多人认为「暴力是情绪宣泄的管道」,偶尔发发脾气也没关系。
而从微观的方向来探讨的话,也会发现施暴者之所以以男性居多,根据新北市政府家防中心的数据,男女受暴的比例为1.5:8.5,正是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男性正确处理压力的方式,家人以及伴侣间也经常因为疏于沟通而忽视了情绪与感受的表达。例如家庭间突然出现经济困顿的状况时,身为一家之主的先生多半会觉得,即便告诉太太也无法帮上忙,且有损自己男性气魄的颜面,多选择自行处理。谈起沟通,吴佳庆医师说,在临床上的经验发现,传统台湾伴侣的沟通有时候很两极,过于直接或不肯沟通,这两者情况在长时间的累积下,会使问题越来越大,某种程度也会演变为将暴力行为视为一种「逃避压力」的沟通方式。
施暴者的共同特点:自卑却想保有主导权
然而这些施暴者会产生这些行为,其实是有迹可循的,根据临床上众多案例的施暴者性格,台安医院心身医学科暨精神科主治医师许正典将其分为以下四大特征。
一、控制欲极强
通常,施暴者容易将施暴者当成自己的所有物,进而想要控制或是占有,因此渴求对方能「照着自己期望的爱或方式」,强行要求他人来配合。当施暴者越想要控制局面,但期待却不被满足、事与愿违时,很容易就会伴随情绪失控,进而爆发精神、言语或肢体上的暴力冲突。
二、主观意识较强
施暴者常常较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将心比心站在其他人的角度设想,缺乏应该要有的「感同身受」以及「同理心」。最常见的像高知识份子的家庭暴力,往往因为施暴者教育程度及成就较高,容易产生「自以为是」的心态、看不起受暴者;或是对孩子寄予厚望,有着过份的期待,太心急就很容易用错方法。
三、情绪处理不当
「有9 成的施暴者都属于冲动型的。」这种类型的人往往思考的成熟度较低,面对自己躁动的情绪,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因此明知暴力无法解决问题,但每每在情绪上来的时候仍会无法控制地使用暴力来解决,虽然事后多半会后悔,但在还没找到正确的抒发管道之前,也难保下一次不再发生。
四、家庭因素影响
另外还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施暴者从小的成长环境,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也许是因为施暴者本身长期处在一个不安全感的地方,使得他变得极度没有自信,导致特别渴望被重视、被需要与被爱,甚至小时候就在暴力的环境中长大。暴力是可以被学习的过程,因此当施暴者感觉到自我的权力或地位被挑战甚至威胁时,就会回溯以往的受挫记忆,同样选择使用暴力要求受暴者屈服。
许正典医师表示,以施暴者的心理层面做进一步的探讨,发现他们除了想满足对受暴者的控制欲望外,也会极力想掩盖自己「无法解决问题的丢脸」,面对自己的自卑、没自信,就会选择以「拳头」来抒发,当作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正如上述观点所形容:「暴力不能解决妳的问题,但暴力可以解决你。」
用酒精抒发自我的脆弱
人们总习惯用酒精来麻痹压力、借酒浇愁,将「喝酒」作为心灵的释放。根据研究统计,台湾社会暴力行为案例,常常与酒精合并在一起,「部分的施暴者有酒精成瘾问题,大多施暴者并没有如幻听或妄想表现之精神疾病,却往往在施暴当时合并使用酒精」,吴佳庆医师感概地说。「酒精的确能使人放松,却也容易使情绪控制失灵」,以施暴者的心态来说,可能刚开始只想吓吓对方,但因为酒精的推波助澜,往往让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局面。
再者,绝大部分的施暴者都是「临时起意」,很少有蓄意伤害受暴者的案例。通常,他们一开始都只是想要沟通,却找不到适当的管道,当情绪失控后就会演变为暴力。打个比方来说,在亲密关系上的暴力,常见于想要解除关系或是最后谈判的场面,在摊牌、讨论的时候,施暴者多少会抱有希望,期待被挽留被重视,但只要和想像中的有出入、期待落空,暴力就发生了。
关于施暴者的情绪,吴佳庆医师比喻,人的心情就像一个桶子,承受各种喜怒哀乐,当坏情绪来袭时,就像不停地在为桶子里注入流水,如果不赶紧关掉水龙头,水就会从桶子中溢出,波及到其他的地方。就如同开头所说的:「暴力行为的产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与其群情激愤,或许身为旁观者的我们,可以站在更客观的角度思考,在憾事发生之前,先伸手帮帮这些脆弱又无处宣泄的「潜在」施暴者净空水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