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在6岁前尤其是3岁前,最好由爸爸妈妈作为主要抚养者和陪伴者的文章和言论,已经越来越被年轻一代的父母所了解。这不仅得到心理学理论的支持,也被不断暴露的个体及社会心理问题所反证。
可是,很多人觉得理论太过玄乎,心理问题又离自己太过遥远。
没有科学实验“百分之几落入什么区间”之类数据的支持,也没有亲历问题的切肤之痛,许多人就觉得可以“侥幸”,可以“与己无关”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于“孩子还是自己带好”也只是停留在心理学理论和对已知反例的恐惧所带来的规避心态上。然而,带孩子过程中发生的几件小事,却让我真正切身深刻地感受到“为什么孩子要自己带”了。
1
有一天早上,我要去高铁站,顺便送诺诺上学。一路都开开心心,结果因为各种原因,到学校门口时,正好看见孩子们排队往操场走(周一升旗),诺诺立马很懊恼地喊了声“哎呀,迟到了!”
然后,无论怎样都不肯进学校,哪怕她亲眼看着比她后来的孩子都进去了。
我和诺诺站在学校门口,同学、老师过来劝说、保证、讲道理都没有用。我把所有学过的“妈妈武艺”都用了一遍,诺诺丝毫不为所动。
我眼看着升旗结束孩子们陆续回到教室,我听着上课音乐欢快地响起,向一个个过来想要帮忙的老师和家长道谢,向一个个充满同情和叹息的路人用眼神示意“没事!”
在这种任谁都想撂挑子不干的事情面前,即使心里有不止一万匹马奔腾呼啸,我却能深深地理解诺诺。因为,我在比诺诺更大的时候,小学四年级时,还曾经因为迟到,而宁愿一个人在外面躲一天,忍受没吃没喝风吹日晒,也迈不开脚步踏进教室(那个时候更不敢让我爸妈知道)。
我的孩子,她和妈妈一样,天生有着极强的秩序感,有一丁点破坏内在秩序的事情发生,都会难受得不知所措。一天不上课,在我们的内在秩序中,就是没有迟到来得更严重!而对于诺诺来说,迟到不是由上课铃来判断,而是由她自己的标准:只要不是在教室里排好队再下来,就都是迟到。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这几乎是无论如何不可理解的事情。不管是再耐心的爷爷奶奶,再慈祥的外公外婆,再有爱的保姆,这个时候都不可能再去理解孩子“因为那明明不存在的迟到而落下一天功课”的行为。
不管是谁去送孩子,这个时候都不免从道德、品格、习惯乃至“价值判断”等高度去批判孩子。
这种特殊时刻最有可能理解孩子的,只有孩子的亲爸亲妈:孩子的基因来自于他们双方,不是像爸就是像妈。
爱易得,而理解难有。
我清楚地记得小学四年级迟到的时候,我的感受。我很明白,这件事没有必要上升到道德、品格甚至习惯的高度。现在,我成长为一个自律、自己守时,同时接纳自己偶尔迟到也理解别人迟到的成人,这样也很好。
2
每年的春夏之交,言言总会不停地嚷着身上痒,并且不停地要求大人给她抓痒、擦药。为了这个痒,她可以闹到晚上十一二点不睡觉。每次在你迷迷糊糊即将进入梦乡之时,就会听见她大喊“痒!”声音清脆,中气十足!直到她闹累了实在撑不住了,这时你也已经完全清醒再也睡不着了。
可是,检查来检查去,没有生病,没有蚊虫,没有红肿。
我相信,只要能回炉重造,大家都会毫不犹豫把这孩子塞回肚子里!毕竟,这太像是“狼来了”类的恶作剧了。
事实上,爸爸也曾在某晚不知道第多少次被吵醒后,放过狠话,摔门而出。作为妈妈的我,无法摔门而出,但说实话,小小声地“威逼利诱”也会偶尔为之。
可是,哪怕在最最困倦时,我也会在开口“教训”言言时立即有了觉察,并不是我有多么好的修为,仅仅是因为她是我的孩子。作为一个对自然环境高度敏感的妈妈,我也在每年的春夏之交、夏秋之交时体验过“感觉浑身发痒又没有具体症状”的难受。孩子皮肤更细嫩,感受更敏锐,她所体验到的不舒服一定超过我。
更何况,我也从孩子过来,有哪个孩子不想做爸妈心理的“好孩子”呢?我们所认为的无理取闹,只不过是找不到原因和不愿意去理解罢了。
我能理解诺诺在“一大锅汤只放了一片姜”的情况下一口尝出姜的辣味,我也能理解言言坐任何小车都能闻到“不好闻的气味”,都是因为我是她们的妈妈,这些特质我或强或弱都有或者曾经有。所以,我从来不为了“是湖南人”而去“训练”或要求孩子接受辣味。
如果不是妈妈,孩子又会多了很多顶大盖帽:挑剔、无理取闹、挑食等。
孩子之间的这些不同,更可能是与生俱来的特质,并没有好坏对错,而且不管你是用胡萝卜还是大棒,也是无法让这些特质消失的,只能随着年龄渐长稍有改变。
孩子带着这些父母遗传给她的特质,却要被不考虑这些特质的社会标准所评判,得不到理解和安慰。你,又何其忍心呢?
3.
诺诺比言言大3岁2个月,可是除了言言出生第一年,之后就是诺诺睡得比言言更多。
有时候周末出去玩,中午就各种原因没有睡午觉,言言经常比诺诺还精神。所以从诺诺四岁多,周末就经常有这样的场面,到下午三四点钟,诺诺开始各种“无理取闹”。家里老人每每唉声叹气,觉得这个孩子算是“宠坏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两个孩子同时摆在面前的情况下,更容易去理解和接纳那个小一点孩子的“哭闹”,而对大一点孩子“哭闹”的理解度和接纳度,甚至比大孩子单独出现时还要低得多。
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痛”。才一两岁的妹妹都没有闹觉,四五岁的姐姐突然哭闹,大人根本就不会往“困了”这个方向去想。
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姐姐确实比妹妹更能睡,也更容易困。除了因为姐姐更多大运动消耗体力外,还有遗传的因素。爸爸那方的家人都是秒睡型,而且是随时随地只要躺着就能入睡,睡眠的时间也长。而妈妈这方的家人都是入睡难、睡得少。姐姐在睡眠方面明显遗传了爸爸,每晚的入睡都非常容易,而且整晚可以连续睡眠12个小时以上。
即使到了现在,快7岁的姐姐也是每天“中午不睡,下午奔溃”。
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都只是了解自己这方的特质,也会更倾向于去理解“类我”的孩子行为。而毫无血缘关系的保姆,可能与孩子父母双方都有完全不一样的特质和认知,就更难以去理解孩子了。
唯有孩子的爸爸妈妈,他们对于孩子各种“异于常人”和“无理取闹”的了解和理解都有着别人无法取代的优势:孩子遗传自他们,后天又最容易受他们的影响,而且,作为最亲密的关系,夫妻之间本身相互的了解和理解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当然,这里举的例子更多的是像我的一些特质,没有从爸爸角度的。这并不是说明我的遗传基因有多强势,只是因为是我在写这篇文章。如果让爸爸来写,我相信一定也有很多不同的像他的例子。
亲自养育你的孩子,这不仅是责任,也是福气。能够陪伴和见证另一个“像你又不是你”的生命不断破解他的人生密码,逐渐展开他的人生画卷,可以算是你我平凡人生中难得遇见的不凡了,而且,你也可以借此机会,更好地理解那个也许从小未被理解的自己,从而遇见一个更好的你。
更何况,这样的机会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