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的闯关设计是为了打破传统的纸质检测,探索学科之间相融合的展示方式。同时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采取闯关展示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
上学期我们设计了太阳系探险的主题,9个班级一个班级对应了一个星球,这样的情境游戏大受欢迎。但是在活动后的反思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活动设计中考查面过于狭窄。语文涉及到的部分为:汉语拼音、识字、组句、口语交际等,涉及内容丰富,但是限制于时间和人数限制,每个学生只能选择其中的部分关卡参加。
2、评价形式新颖但是缺少具体的指向意义。以盖章形式进行评价,因为闯关内容的不同,无法具体通过这种评价形式所获得的数据。
这学期,为了更好获得评测的数据,基于减负提质的实际需要,了解学生真实学生水平,力求通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数据找问题,以评价反思教学,以分析确定方向,以帮助改进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我们一年级团队通过反复的讨论,在不随意增加闯关项目的前提下,还新增信息化融合的检测。将整个闯关活动分为三大块。
1.获得闯关邀请卡,搭乘上神奇校车。(完成闯关卡的测验)
2.麻吉星快速测试,获取流星能量源。(语数各10题的信息化快速检测)
3.穿越绘本大主题,多彩世界我来闯。(融合各个学科的分主题游戏操作)
根据闯关的情况,我们对于语文和数学两个项目分别进行了数据收集。现在以其中“智取流星”部分进行一个数据反思。
智取流星为麻吉星数据收集。语文共10题,拼音*2、生字辨析*2,搭配*2,组句*2,字典*2,都是本学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每个小模块2小题,难度为简单和中等各1。因为闯关的内容作为一年级无纸化的测评之一,并没有涉及到很难的题目,雷达图和柱状图之间的比较无法明显看出问题。林老师建议采用离均值。在离均值中果然看出最大问题在拼音。拼音部分离均值为-4。
那为什么拼音部分明显没有达到年段的均值?
1.期末复习期间对于拼音的重视不足。检测为6月初,所以查看5月的课堂教学内容,教材正进行到最后一个综合的单元,课堂大部分以综合性的看图说话、讲故事等口头表达训练为主,虽然也有复习拼音,但是缺少落实。拼音作为识字教学的辅助工具,需要经常性进行复习。
2.当天检测时候,我特别关注到一部分学生求快心理极为明显,在投票时候,往往题目刚出现就急匆匆进行投票。我私下询问了几位同学, 给出的答案都是:一看完心里有答案就可以选,基本上不会错。刚好小Y因为临时参加比赛训练需要补测,补测的时候同样出现这样问题。为什么他们都觉得匆匆选不会错呢?我翻看教学体检报告,尝试找到答案。
在我设置的投票中以调查类为主,而提问反馈类的问题设计大多数比较简单。王博士曾经问我为什么答对率这么高,常常没有二次作答。我的回答是低年级的内容就是这么简单。现在副作用之一凸显出来,学生会觉得题目都很容易的,只要凭借看完的第一个直觉选,基本不会出错。而这次有几个全对的同学,反而是我意料之外的。比如小C同学在闯关当天明显表现很谨慎,好几题都是最后才提交。这样的学习态度在体检报告中是否已经有所提示?我翻看了他的数据,本学期参与率一直在进步中。
我再次回顾我在5月所布置学习任务,有拼音的吗?有的。但是正是因为提问反馈类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无法找出学生在拼音学习中的“痛点”“难点”,所以流于形式,整体上并没有达到有效的复习作用。设计的问题都偏简单了,缺少延续性和挑战性,思维含量不足,往往给孩子们错觉:我粗粗一想就可以选对。
这类冲着基础知识问答式的提问,不用学生太多思考,长此以往,学生毫无探究的兴趣,他们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只是停留在暂时记忆的层面上。等于这些提问反馈基本在孩子的舒适区之内,无法激发其思考和认知冲突,让学生和我感觉都“飘”了。所以问题的设计要谨慎,一个好的问题对于课堂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次设计闯关的问题,也发现低年级课堂不能以内容简单为理由,一个好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才能让课堂呈现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