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跟多朋友都和我一样,2018的最后一晚是在罗胖的陪伴下度过的,这个死胖子在他的第四次跨年演讲中,再次用无数的金句和段子忽悠的我们热血沸腾,为寒冷的2018寒夜注入了一股暖流。
说起来我也要算罗胖的铁粉了,从以前的《罗辑思维》时期开始追每期的视频,到现在成为了“得到”的资深用户,前前后后为得到贡献了也有2000多大洋。罗胖的四次跨年演讲,除了17年因为有事没看成直播外,其余三次都是看的直播,所以对罗胖的风格还是很了解的,在看直播之前也是期待满满。
当然,罗胖也并没有让我们失望,4个小时的直播过程,可以说是全程无尿点,为我们奉献了一场丰盛的思维盛宴。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次的演讲相对于往年更加的接地气,也更加的关注普通人的机会。这是好事,也是以前罗胖相对忽略的领域,也是我对得到最期待的方向。现在罗胖和得到团队开始向这个方向发力,对更广大的普通人群体来说是个福音。
这期的演讲主题是“小趋势”,所谓小趋势,就是更适合普通人抓住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只有巨头和少数幸运儿才能把握的“大趋势”。
但是我昨天看完了演讲直播,今天又刷了一遍演讲的精华稿之后,感觉“小趋势”这个概念名称,可能并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背后的真正含义,纯粹只是为了对应“大趋势”而特意起的名字。
这里罗胖给“小趋势”下的定义是:小趋势是影响趋势的趋势,带来改变的改变。
这个说法应该是从“元认知”的对认知的认知演化而来。但我觉得这个定义并不准确,影响趋势的趋势应该是“中心趋势”和“大趋势”,怎么可能是“小趋势”呢?
在罗胖举的两个例子里,移动支付是4G时代和智能机普及这两个大趋势作用下的产物,而它又作用到餐饮行业这个更加边缘的地带,造就了连锁餐饮产业的爆发。
另一个猫砂的例子,则属于城市化浪潮和中产崛起这两个中心趋势所产生的外围趋势,猫砂的产生是个”果“,而不是”因“。
而这个定义即使准确,其说法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不利于我们真正的理解和应用“小趋势”。
在我理解,罗胖所说的“小趋势”,其实是一种外围趋势或者尾巴趋势,它们不是趋势的中心和发起点,而是中心趋势大潮流震荡下的余波所致。这个过程,就像往平静的水面投掷一块大石头,石头砸到水面所形成的那个一圈圈往外扩散的涟漪,这个涟漪就是这个中心趋势不断扩散衍发的趋势波。
而“小趋势”,就是这个趋势波形成的涟漪最外围的那个圈。它的特点是远离中心、不可预测和稍纵即逝。
远离中心这个不用说,大家应该都能理解。不可预测和稍纵即逝则是远离中心的结果,因为远离中心,所以很难通过中心趋势的观察,而一步步推导出外围趋势的具体图景,甚至连最后这个外围趋势会着落在哪个领域都很难预测。因为远离中心,所以这个中心趋势扩展到外围的时候,它的势能已经很小,它的窗口期也就会很短,抓住也就抓住了,稍一犹豫,可能就错过去了。
当然,就像罗胖说的坏消息是机会稍纵即逝,非常难以把握,但好消息是,这样的机会会非常多,一个接一个,错过一个,还会有下一个。
坏消息是,每一班车停靠的时间都很短,而且看起来都像末班车。好消息是,真的没有末班车,车是一会儿一趟,越来越密。——罗振宇
然后罗胖提出了五个问题,分别对应把握“小趋势”可以发力的五个方向。
一、我能看到事实吗?
二、我能感知“非共识”吗?
三、我的时间够用吗?
四、我的力量从哪里来?
五、时间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罗胖针对这五个问题,分别都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以及我们普通人该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和答案。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认清现实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罗胖给出的答案是培养多维思考能力,建立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
在这里罗胖认为,因为自我认知局限、外部环境复杂性等原因,我们总是无法看清楚事实的真相,自然也就总是做出错误的决策。而面对这一难题,我们人类发明的种种思考工具不仅无能为力,反而会起到反效果。抽象的概念往往是经过阉割的,而被阉割掉的部分,往往就是真实的那部分。
当我们以抽象概念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离这个世界不是更近了,而是更远了。
所以罗胖说,要想逼近事实真相,我们要有还原抽象概念的能力。
不抽象,我们就无法深入思考;不还原,我们就看不到本来面目。——刘润
那么,我们要如何具备还原的能力呢?
罗胖给我们的终极答案是:多元思维模型。
但是我个人对这个答案是存疑的,因为罗胖在这里只给出了答案,而没有给出解释,更没有像之前那样给出实际案例。到底多元思维模型是如何在还原真相、把握“小趋势”中发挥作用的,罗胖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解释和说明。
而这个所谓“多元思维模型”对于普通人来说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建立它的可能性和难度系数有多大,这些都是有疑问的。
而我通过个人的思考,可以试着给出一个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更有效也更可行的答案:从现实中来,回现实中去。
既然抽象的概念阉割掉了一部分现实,那么我们就重新回到现实的情境中去,把这部分丢失的东西再找回来,我觉得这个方法要比什么“多元思维模型”更适用于普通人,也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具体如何回到“现实”,篇幅所限,我先不进行过深的探讨,这里只提两点:1、保持好奇心,2、持续行动。
保持好奇心,是要我们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性。
稍加观察就会发现,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我们并不能准确的发现趋势、预测趋势,无论它是“大趋势”还是“小趋势”。最后能够把握住趋势机会的人,总是那些好奇心更强的人。他们未必是看到了什么趋势,更普遍的情况是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每有新鲜事物出现,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去尝试。试着试着,最后没准稀里糊涂的就成了。
前面说了,“小趋势”的预测是极难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它一定是伴随着新鲜事物而生的。那么我们与其浪费精力去“预测”不可预测、稍纵即逝的“小趋势”,倒不如培养自己时刻关注新生事物的习惯,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走到人群中去,走到市场中去,滋养自己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我们把握住“小趋势”们。
而除了要有好奇心外,更重要的是这之后的实践和行动。发现了新鲜事物之后,第一时间就要去尝试它,然后通过尝试的反馈结果,来确定有没有必要进一步的深入钻研下去。如果仅仅是不断的浅尝辄止,那么也不会把握住“小趋势”带来的机会。如果尝试之后的反馈结果是好的,就要坚持实践下去,甚至还要往更深的层次钻研下去,这样才能保证这个机会最终是掌握在你手里的。
第二个问题:我能感知“非共识”吗?
这个“非共识”的概念是梁宁提出来的,大体意思是,新生事物和新的创新有一个从超前不被认可,到最终被大众所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者要承受极大的压力,而他也必须扛住这个压力。
从被排斥到被承认,从脱离共识到再造共识。整个过程,才叫非共识。——梁宁
这个概念能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其实罗胖举的那个高晓松《晓说》的例子满有借鉴意义的。
在这个例子里,罗胖是视频脱口秀的开创者吗?并不是。他是看到了《晓说》之后受启发,才开窍做《罗辑思维》的。罗胖只是一个跟随者,因为敏锐的感知到了《晓说》的“非共识”性,然后果断行动,打造自己的“非共识”产品,结果最后发展的反而比《晓说》更好。
这个例子对我们普通人的示范意义是很强的,我们并不需要去做第一个开创者,我们只要做好跟随者,最后往往反而能摘取到最大最鲜美的果实。
所以罗胖这里面才会说要去感知“非共识”,做为一个合格的跟随者,当然是要第一时间就感知到“非共识”的事物,才能把握住这个“非共识”带来的“小趋势”啊。
至于“非共识”如何发现、如何产生,我们了解一下就好,以便以后可以第一时间把它们分辨出来。具体如何去做,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应该关心的。
任何创新在它诞生的那一刻,先会被当作“异端邪说”,然后成为“伟大革命”,最后还原为“稀松平常”。——罗振宇
非共识从来不反对什么,它只是把被忽略的东西呈现出来而已。——梁宁
达成非共识的过程是一个“回到母体,强化母体”的过程。——华杉、华楠
若不进入传统,则无法添加新物。——刘晗
三、我的时间够用吗?
罗胖对这个问题的论述非常有意思,我们本来以为他要说的是时间碎片化,我们要如何更好的利用我们的碎片化时间。结果他说的是因为科技和医疗的发展,我们的人均寿命会变得更长,我们的时间不是变得更少了,是变得更多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多,而是大幅度的增多,我们极有可能会多出来二三十年的时间。
而我们却都没有为这多出来的二三十年时间做好准备。
我们要如何应用这些多出来的时间?之后我们又如何与子女相处?如何重新定位我们的婚姻?如何重新定位我们的职业?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挫折?……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重新进行思考,而在重新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选择的标准,一定要叠加进时间这个因素。即所有能穿越时间的东西,就该坚守,因为人生太长了。所有会被时间过滤的,该翻篇就翻篇,因为人生太长了。
具体到我们普通人,就是要更重视自己的信誉和承诺,更重视可积累的事物,同时也要更勇敢的去尝试,因为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还有的是机会去改变,去重新来过。
四、我的力量从哪里来?
这里罗胖认为,把握“小趋势”的力量来自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这几年,有几个非常火的词,它们是“大数据”、“信息流”、“人工智能”、“流量”,这几个词分别代表了几个大趋势,它们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创造了亿万级的财富。
但是很明显的,它们都不是我们能够把握住的“小趋势”,我们普通人可以把握的“小趋势”,应该是更多的和一个个具体的人有关的趋势。
个人化的、人性化的,有着良性互动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连接,才是我们普通人,在这个由冷冰冰的“数据”、“信息”、“人工智能”所主导的世界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关键所在。
抖音上面一个个活生生的小哥哥、小姐姐,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自媒体,以及所有快速发展中的服务业,都是这样的机会所在。
这个世界绝不会只变成机器的世界、算法的世界、代码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很多场景下,完全呈现为一个人推动人的世界。——罗振宇
五、时间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这个问题罗胖给我们的答案是:长期主义。
只要你能足够强大,跳出时间设置的陷阱,而且持续、长期地守住目标,你就能成为时间的朋友。这种行为模式,叫作“长期主义”。——罗振宇
长期主义不仅要坚持你想做的事情,而且不能中断你在做的事情,还要持续地不被诱惑。一旦中断,前功尽弃。——吴声
普通人的努力,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下,会积累成奇迹。时间帮助了他们,他们成为了时间的朋友。——罗振宇
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²——喻颖正
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你可以用自己的超级确定性,来对冲外界的不确定。——罗振宇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太多可说的了,这几年的个人成长类书籍和课程中对这一点都有了充分的论述。
想成为时间的朋友,先要让自己有资格成为它的朋友。而专注、坚持、积累,这几个关键词,值得我们时刻牢记。
总结:
相对于“大趋势”和“中心趋势”,“小趋势”和“边缘趋势”是更值得我们普通人注意和抓住的趋势。
“小趋势”的特点是远离中心、不可预测和稍纵即逝。虽然它们每一个都不太容易掌握,但是好处是比较多,即使错过一个,还有下一个。
把握“小趋势”可以尝试的方向和方法:
1、保持好奇心和开放心态。
2、不断尝试,持续行动。
3、感知“非共识”的事物,做个合格跟随者。
4、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考虑问题和做判断,重视积累的力量。
5、把目光放在具体的“人”的身上,与更多的人形成良性的互动连接,再用人来推动人。
6、坚持“长期主义”,用自己的确定性,对冲外界的不确定。
以上就是我对罗胖这次跨年演讲的个人解读,我自己把它定位为普通人版的解读。因为我自己就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离罗胖口中的精英肯定是差着十万八千里。
所以我相信我的这个解读要更加的接地气和更有普适性,但个人见识终究有限,肯定还有偏狭和言之不及的地方。欢迎大家在评论中进行补充讨论,希望新的一年,我们都可以把握住更多的“小趋势”。
祝,2019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