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第一节 万人齐捧王阳明
能有再次展现他军事光芒的机会,是各种合力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王阳明的影响力催生的众人齐捧。良知无所不能,学习良知学,正如治家,产业,第宅,服食,器物就是良知,欲请客,这就是要参加科举考试,而你就有了请客的资本,当送客后,这些产物,第宅等物还在,还能自己享受,这就是终生之用,可今天的读书人,就如平时不积累家财(他的心学),到了请客(科举考试)时,到处借物件,虽然侥幸混过关,可客人走后,这些物件还要还给人家,家里依然空空如也。学我的心学不但不妨碍举业,而且还是举业成绩的源泉,科举考试的人怎么能不写我的良知学呢?
第二节 李福达案
第三节 有请王阳明
王阳明回信告诫他们:你们那以后不要如此积极的推荐,我只会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会让我无论做出多么大的事都会被他们抹去,我倒不是挣那点功劳,而我不想在政治之外,却无缘无故的卷进政治之中。
第四节 走在成圣的路上
假设我们坐在天空下,只是没有目的的望着天空,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是“无善无恶”的。但当天空的一颗陨石正坠向一个熟睡的人时,我们的心马上就会动起来,这是意之动,我们的心动起来,会产生两种意,一种是善意,一种恶意,所以这时就有了善恶,善意是,及时提醒那个即将被砸的人,恶意是,看热闹,这两种意是善是恶,我们是如何区分的呢,我们凭什么说看热闹那个意就是恶的,提醒那个意就是善的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能知善知恶,那么,我们下面要做的事就是,为善去恶,如果只是知道善意和恶意,却不去行动,那也不是致良知,所以,我们必须提醒那个睡觉的倒霉鬼,有石头要砸你,赶紧起来,这就是格物,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炼心,它炼的就是我们那颗慈悲的心,我们要经常实践自己的善意来炼心,把自己的心炼成仁者的心,长此以往,我们就会成为伟大的人,因为孟子说了,仁者无敌。
第五节 谢谢诸位
王阳明一直认为除了打,还有很好的方法,即招抚。
第六节 平定思田
无论是在江西还是在广西,王阳明的战场不在外而在心。他最擅长的实用心理战,既简单也不简单,说他的心理战简单,不过是用真情实意感动对手,或是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招数,让对手晕头转向,然后发出致命一击,说他的心理战不简单,是因为他的心理战表面上看没有规律可循,什么时候该用招抚,什么时候该采取军事行动,看似随心所欲,其实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分析过程。
第七节 雷霆扫穴
王阳明看着弟子,笑了笑:我只凭良知做事,管不了什么规定不规定,我的良知告诉我,这两处的盗匪必须解决掉,这就是天理,我怎么可以逆天理而行。
第八节 追忆祖先
王天旭叙靠父亲的这些著作把自己锻造成了超凡脱俗的人物,他才华横溢,性情恬淡,与世无争,他思想开放,告诉儿子王华,要想扬名立万,必须走科考这条路,他道德至上,常教导儿子王华要做一个道德完人。王华也正中其下怀,从小就拥有中华传统美德。
第九节 赏还是罚,这是个问题
如果说人间真有一条亘古不变的人生准则,那肯定就是梁氏良知,理论上,人应该把自己的良知当成唯一的人生准则,可现实是,很多人从来都不听从良知的命令,逆天而行。
第十节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直到此时,王阳明才第一次有时间追忆他的人生,他的一生应该是无怨无悔的,年轻时他曾纵容自己的性格去做那些被别人所讥笑的事,他在精神上的艳遇让他早年的内心世界放荡不羁,一个人如果在年轻时代不释放自己最本真的性格,他这一生将是不完美的,因为人到中年,就必须负起社会所赋予他的责任,这个时候,就需要内敛,有时候应该委屈求全,有时候应该忍辱负重,无论是年轻时的浮夸,还是中年以后的老成,王阳明都做的很好,因为他在凭良知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