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和一个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因为“夏虫不可语冰”。在我的脑海中,这句话就只有这一个使用场景。
“夏虫不可语冰”出自《庄子·秋水》。原文是:“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意思是,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后遂用“夏虫不可以语冰”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换个角度,我又何尝不是夏虫呢?
于是我打算来个3岁小孩的智力测验,愿意的话,和我一起做:
不,为了表示对自己智商的尊重,我要增加难度,嗯,来个三岁半的。
河流的上游和下游,以哪个河段为尊?
上游呀!我们常常听说下游水被上游污染了,从来没听说过上游的水被下游污染了。只能承受的一方当然被动,肯定不尊贵呀。
这是常识,对吧?
事实上,这只是我以为的常识。
毕淑敏老师在《世界如锦心如梭》中提到,尼泊尔的巴格玛蒂河,被印度教徒认作是通往天国的阶梯。河的北岸属于贵族,南岸属于平民百姓。下游为王公贵族专用,平民百姓要在上游。因为,越是靠近下游,越可以更快更早地融入恒河,达到永生的境界。
尼泊尔的巴格玛蒂河是我的未知,而印度教徒的传统是我未知的未知。在我自以为很讲道理地说自己的理论时,当地人都在想“夏虫不可语冰”吧。
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套用教科书的说法都有“历史的局限性”。就像上面说的,我认为河流以上流为尊是既定事实,是世界的真相,但是,世界太大,见识不够无法得知。更何况,即使知道了,你想要去了解吗?
我们倾向于只接收自己相信的观点,而自动屏蔽不喜欢的论题。
《原则》里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受启发:“封闭的人才来只做论述,而开放的人在不断地提问,对很多东西都保持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