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录《幽微的人性》李玫瑾
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需要学习,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许多经验可以给我们知识,但在家庭教育中等父母有经验时,孩子已经长大,教育的机会已经错过,所以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其中家庭教育的理念极为重要。
第一、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有滞后反应。
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及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一练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
由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逻辑的进程,所以人在成年时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成年时期。例如,2007年发生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的一起枪击案,赵承熙,这一案例告诉我们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会成为泡影。
第二,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其弱小和被动决定其一切是成人造成的。
客观的讲抚养人对被抚养人具有生命的决定权,物质的提供权,照顾的程度权,个性的决定权,如果替孩子问一问大人,我是怎么来的,就可以发现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
一些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其实是父母行为的反应或结果,譬如自杀就是因为父母的过分宠爱,给孩子形成了错误判断,既然你如此爱我,现在我的要求在不合理,你也要答应我,否则我就有死来回应你,孩子不知生命,只有一次是不可复制,一错误是谁造成的人事,父母父母应该在孩子3~5岁时就找机会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态度展示,如果你做得不对我就不爱你,当然这需要相关的知识与操作的技巧。
第三,家庭抚养不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曾有一位父亲勤奋努力的挣下了万贯家财,却突然发现长大了的儿子已经变得不可理喻,沉溺于网络,无奈之下他找到一位少年问题,专家说你帮我教育好我的儿子,我就给你10万元,我当时曾撰文告诉这位父亲,你错了教育孩子是你作为父亲不可推卸的责任,更何况对人的心理教育是从情感开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亲情,如果没有亲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应,没有正常情感反应,一个人又如何会被叫唤,所以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这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理念及抚养与情感,情感与教育息息相关。
第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在浮躁与欲望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似乎孩子的分数和所读的重点学校就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这是家庭教育认识中一种严重的偏差。智力、分数、学历虽然重要,但是纵观历史人类历史绝大多数,被人们敬佩和记住的成功者一定是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他们有责任感、同情心、博爱,他们能自制,能付出,能与人合作,而责任自制合作付出等均为人的性格,不属于智力的范畴。
第五,对子女的爱护其前提是尊重,家长要知道儿童和生命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许多孩子虽获得高学历,却以自杀了却一生,每当此时痛不欲生的父母都会问到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一个从小没有感受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亲人或社会善待过的人,怎么会温情的善待别人,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感觉的孩子,怎么会有自尊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即使我们成年人给予他们生命,给予他们成长中所需的物资,被给予者仍有独立的人格,他们仍需要被尊重,需要平等的商量,理解和沟通,包括我们在为未成年的人的立法中都应坚持这一理念,所以未成年人的问题取决于成年人社会的努力程度。
第六,改变孩子的行为需先改变大人的行为。
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如何对家长们进行教育,如何让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心理过程,大人们如何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意识的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先调整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家庭教育才具有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