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进洋河酒厂的一生活区,我都情不能已,因为那里有我太多珍贵的记忆。
那里有栋9号楼,那里是我们家生活的第一站。那时,因为教师工资低,又因为我爱好读书,浪费了很多钱,所以在我和妻子结婚后就暂住在这里。这里有两间房子,一间做卧室,一间做厨房。如果有亲戚来,就住在厨房里的一张床上。这栋楼有三层,每层楼东侧有洗菜、洗漱的水台,以及大小便的平台。这里基本满足了三口之家的住房所需。
但作为家庭,居住在这里是不容易的。这里原本是职工单身宿舍楼,一个职工只有一间。但妻子人缘好,一位销售部职工的一间宿舍,因为他常年不在家,于是就被妻子借来住了。但有一次,一位已有住房的女性职工,因为家远想用这间作为午间休息地方,说那位销售职工已经同意了。因为是人家宿舍,人家也同意了,我们家就很被动了。但妻子对哪位女职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好说歹说打动了那位女职工。看着那位女职工远去的背影,我们舒了一口气。
对这栋楼感情深厚,还因为这栋楼也是孩子出生的地方。因为回老家不方便,结婚后,我们就一直住在这里。在这里,妻子经历了十月怀胎,以及孩子的出生。那段时间,妻子每天早上穿着运动服去买菜,每天晚上我陪着妻子在生活区散步,回来后再给襁褓中的孩子听胎教音乐。孩子出生后,每天就在这里睡觉。我呢,每天早上给孩子洗尿布,妻子照顾着孩子的吃饭和睡觉。在这里,一家三口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其乐融融的时光。
在这里,也有孩子、孩子爷爷、孩子大姑的一段记忆。那时候,孩子一岁左右,我们大人上班期间,孩子便由孩子爷爷、大姑轮流照顾。孩子爷爷常常让孩子骑在他的背上,在小区的道路上溜达,孩子大姑常常抱着孩子在小区的运动场上看风景。因为有了两位长辈的帮扶,我们才能正常上班,我们一家三口才能度过那段紧张、拮据的岁月。
在这里,也有我和妻子奋斗的记忆。在这里,我历经了两年的考研时光。我先后报考了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暑假炎热,我伏在床边拿着《古代汉语常用字典》一字一句地翻译古文选文献,自得其乐;寒假里,我撒着拖鞋,在那间厨房一遍遍读着英语单词、常用短语,也因此脚上落下了病根。虽然到最后,我只考了个在职硕士,但奋斗的青春是美好的。妻子呢,也非常用功,她用一年半时间取得了本科学位,毕业论文获得优秀等第。她利用产假时间,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学习,自考教材看了一遍又一遍,每个知识点在哪里都一清二楚,她是真的把厚书读薄了。
如今,因为生活区改造,9号楼已经不存在了,变成了停车场。但是,9号楼的物质体不存在了,它的模样依然存在我的心里,化作一股催我在困难中不断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