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这个碎片化信息、标题党文章泛滥的时代,各种优劣掺杂的知识碎片充斥着我们的眼球。
这让我发现,读一些靠谱的书本,其实是会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因为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声,但不一定每一个发声的个体传递的都是正确的内容与价值观。
而经常在这些观点不一,鱼龙混杂的知识时代里去浸染,很容易让自己迷失方向。
这时候,就需要我多阅读一些内容与逻辑经得起推敲,更具备体系化的正规出版书籍,来完善自己的思维认知与价值观的塑造。
所以,针对一年读100本书,我给自己列了一个计划。
1、将想要读的书进行分类
对于不同的书籍,我阅读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我把它们分为三大类,分别是:
a 小说文学类。
b 非小说文学可以泛读类。
c 非小说文学需要精读类。
2、不同分类的书本阅读时间不同
小说文学类暂且不表,因为是需要从头到尾沉浸式阅读的,主要说一下后两类。
在大学期间,针对非小说文学类的书本我都会去进行仔细阅读,并且去认真地做笔记。
可大学毕业后,第一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笔记,第二通过了一段时间的阅读,发现很多书本上面的内容其实无需反复记笔记,只要记住书中对我有用的点就可以了,毕竟贪多嚼不烂。
有的时候一本书仔仔细细记过笔记之后,隔了一年我再去回忆,却发现什么都记不住了。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善了自己的读书方法。
第一步,打开一本书的时候,花15分钟去看目录和自序,并将它们画成一个思维导图。
很多书本的目录都是作者的写书大纲,他们也会在自序中写上这本书要呈现出来的主要内容与框架逻辑。
所以,将目录与自序整理一下并做上简单的标注,基本就掌握了作者在这本书里想要表达一些什么样的观点。
接下来可以思考一些在整理过程中,自己产生的疑惑或者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和疑惑,进行下一步,泛读。
第二步,进行一个30分钟的泛读。
在泛读的过程中,我会略过作者讲述的故事与案例,记下来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概念和核心观点。只有针对自己不太理解的概念,再去参考案例。
因为大多数的故事和案例,都是用来辅助解释核心概念的,如果我们可以能理解阐述的观点,那么就可以略过这些内容。
第三步,用15分钟完善思维导图。
通过泛读所掌握的知识点,用15分钟完善自己第一步画出来的思维导图,简单标注出自己得到答案的问题,并增加一些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感悟。注意标注要简单。
以上,便是我阅读泛读类图书的方法。虽然过程看似时间花费较少,但实际上,因为最开始画了思维导图并且找出了问题,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会积极调动大脑进行思考与链接,反而比花费三四个小时认真细读一本书记忆还要深刻。
经过以上1个小时的阅读与整理,我也可以判断出这本书到底适不适合让我再去进行第二次或者第N次的精读。
如果适合精读,那么可以对其进行反复的阅读,如果不适合,那么,就相当于花了1个小时读了一本书。
而且,因为一边阅读一边做了框架整理,隔几天回忆一下,会发现对这本书的记忆,反而很深刻。如果有些模糊,没关系,之前整理的思维导图会帮我再次巩固记忆。
我也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才发现,其实不是每一本书籍都适合仔细精读,也可以说,有些书对于他人来说适合精读,可对于我来说,泛读一下,理解并记住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对我有利的内容就够了。
当然,这个方法并不是每一本书都适用,但按我一年100多本书来看,基本上,能有50-60本左右可以用这个方法去阅读。
当然,刚开始绘制思维导图可能会花费较多的时间,但是通过读了几本书练习一下,速度就会提上来了。
昨晚刚花了一个小时看完了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就是用的这个方法,现在印象依旧深刻,并判断,这是一本值得我去读第二遍的书。
最后,推荐大家多用电子书阅读器去阅读。顺便炫耀一下我特别喜欢的kindle外壳。哈哈~
以上便是我一年读100本书的一些感悟,也是比较适合我自己的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嗨~我是嫣然,很高兴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