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束光,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文|张爱敏
张爱敏老师扎根乡村32载,躬耕教室,心系学生,潜心课堂,携手团队,诗意栖居,一直向着明亮那方……《长垣视点》《长垣教育电视台》《教育时报》均以《这位女教师,浪漫了教育》为题报道了张爱敏老师的教育事迹。在该报道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我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陶冶成最美的诗行。即使我停止歌唱,我也要让最动人的旋律留在他们心上”。张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张老师有情怀、有理想、有信念,就像一位“麦田守望者”,时刻保持着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怀着敬畏与仁慈,携着诗意与远方守望一间教室;凭着教育良知与研究意识,揣着理性批判与反思潜心课堂教学,始终坚信教育是向善的,努力让每一间教室都能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让每一个孩童都能自由自在地幸福成长。
张老师就是为教育而生的。她携着心灵的力量,致力于孩子情商、智商、爱商,激发和引导学生走上自我发展之路,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成就感、幸福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目光与叮咛中正直,无私,达礼,知书。在日常管理中,张老师尽力为每个孩子打造一个美丽的支点,用爱养育,用心教育,用情熏染。每月生日会,每周秀才艺,节日课程,书香课程,研学课程,还有让学生视若珍宝的期末颁奖词、班主任寄语……每一个日子都在学生的期待中到来。
张老师的教室里,宜居,温暖,明亮。张老师的语言,和善而坚定,润泽而诗意。她把教育当做慢的艺术,以一种闲情逸致静待花开。遇到棘手问题,她总是冷静思考,追根溯源;遇到问题孩子,从不呵斥,也不讲道理,而是让故事浸润心田;她从不把目光停留在刻意感动上,而是用情用智,让事故转化成文字,让失误演绎出美丽。张老师的课堂上不仅仅有“鲜花”,还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感受到师生生命的律动。
张老师总是说“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她坚持日更1000字,读书打卡……向下扎根,努力汲取养分。为了当好班主任,她读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艺术,写了一本读书笔记与感悟,“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的管理理念践行至今;雷夫的《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教我践行“财富管理法”,制作班级班币模板;她研读王荣生教授关于文体教学的整套书籍,并将《文本细读》《如是作品解读》等文本细读理念植入大脑,借阅学校图书馆的所有名师课堂教学光盘,一遍遍地揣摩、感悟、品味,并把搜集来的教育报刊杂志上的精华进行剪贴整理。就这样,坚持日更1854天,教育随笔达240万字。就这样,她修心,修炼,修行,她阅读,写作,践行,以专业生活铸就专业成长路。
这正是张老师不同于别人的优秀之处,她不仅自己优秀,还不怕超越,总是不遗余力地引领身边的同伴。她坚信只要能点燃一位又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就会点燃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她立志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去唤醒,去熏染。2016年带工作室坊,短短10个月,工作坊坊员提交日志1264篇;共读11部书籍,提交近18万字的读书笔记;教育随笔超过30万字,并在教育部国培案例评选中获得第三名。而今,带乡村教师工作室,有一二十位老师坚持日更已逾越千日。
如今,张老师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享有政府津贴,并不断得到同行关注,享受着专业尊严带来的幸福感。但她一直婉拒高新聘请,把一颗心妥妥帖帖地安放于讲台,在唤醒、点燃、激励、赋能每一位孩子的同时,努力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看齐。正是这种情怀,让她扎根乡村,创建工作室,发挥辐射力,引领更多的乡村教师走在专业发展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