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个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示众》
“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一——《药》
仙台求学时,课间放影“几片时事的片子……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作间谍,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藤野先生》
中国人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自己斗争。最普遍的是斗鸡、斗蟋蟀,南方有斗黄头鸟、斗画眉鸟,北方有斗鹌鹑,一群闲人们呆着看……,自己不与斗,只是看。《伪自由书.观斗》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暴君的臣民》。
《孔乙己》中所有喝酒人的笑,孩子们的笑,掌柜的笑,孔乙己在笑声中辛酸地出场,又在笑声中悲惨地隐去。
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的话,便特意来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走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阿Q正传》中阿Q临刑前游街示众,周围是“张着嘴的看客”“蚂蚁似的人”,而那些喝彩的人“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采薇》里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隐居首阳山引来村里许多人,“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说是‘不好看’,上了一个大当”,自然逼得义士不得善终,而看客却兴犹未尽……
没想到粗略一翻,鲁迅笔下竟写了这么多看客!这些看客的文化心理究竟是怎样的?我想,不外乎时代的习俗、阶级的间离、文化的熏陶,造成了公众道德的缺失和灵魂的缺席。
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混乱时期,世风日下,民心不稳,尤其是生活在下层的民众,盲从、畏惧、愚枉、怯弱、从众等各种心理因素,导致了他们麻木的看客神经、灰色的看客心理、冰冷的看客眼神。
看客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他们的出现无疑给时代做了最准确最犀利的注脚,透过这些看客,我们感觉到了时代孱弱的气息和大厦即将崩塌前的预兆。
身而为人,当我们把伤害毁灭自己的同胞作为一大快之事时,心理扭曲到了何种地步?那坚如石、冷如铁的心哪里还有一丝温情?而且这种悲哀不是个体的而是全民性的!此种情况下,几千年传统文化所讲的“仁义道德”已和现实早已分道扬镳!
乱象丛生、乌烟瘴气的社会恶瘤愈长愈大,必需有人将其刺破,把这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公平社会坦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鲁迅便是毅然决然拿起手术刀的人,他要让民众清醒,给已然成为“看客”或将要成为“看客”的人一记重重的耳光,这耳光为的是让他们找回廉耻、找回人性、找回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犹如行尸走肉,腐朽丑恶。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更是毫无光明可言!社会大变革就是要找根源、开药方,并让药方开到痛处方能治病求人!只有国民强健了,才有资格奢谈“公德心”。
因为社会公德心定是社会美好和谐下的产物,“人心像树苗,得养乃滋长”,这个“养”是社会给予尊重、他人给予关照,其内心阳光的自然流露!
“看客”有病,若让我给开剂药方,那便是:学会关爱小动物,让内心柔软细腻,每日“攒人品”即做好事、体会人性的美好,常思他人好处、对不幸者进行“情感互移”(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懂得负责任(尤其是社会责任)、一周进行一次“体验式”活动比如:假扮成乞丐、爱滋病患者,体验别人的眼光……
真心希望社会中少一些“看客”,多一些有温度的“路人甲”……那么,祖国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