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柴静的《看见》,起初对她热血方刚、言辞犀利的采访风格所吸引。但《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这篇文章里的她发生了改变。领导同事们这样提醒她:新闻记者有责任去记录持任何一种观点的人,评判是观看者自己的事。柴静从一开始不以为然到后来深为赞同,她明白了自己的情感不应该代表别人的判断。如果将历史的发生归功或归罪于某一个人,就容易将好恶凌驾于事实之上。她说:“泪水和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我慢慢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
感叹于她成熟的同时,我不禁反思自己平日的言行,是否也夹杂了许多自己的情绪,让情绪带动自己的行为。的确,很多次,我陷入自己的情绪之中无法摆脱,无限地夸大自身的感受,因为自己的感受而去评判某个人,评价某个事。并总是认为他人没有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就是错的。
现在想来,自己并没有客观地分析就开始评价是不妥当的。印度哲学家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我们在客观描述发生了的事情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才更容易让人接受,而不是以一种被情绪控制的冲动方式。
扭曲的沟通会让他人和自己陷入痛苦,何不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方式。做情绪的主人,只观察,不评价。让一次次不必要的摩擦变成彼此情意相通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