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
所谓晕轮效应: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
简单来说,你觉得一个人有优点,那么他其他方面也会认为是优秀的,一美百美就是这个道理。
反过来,你觉得一个人不行,那么可能你觉得这个人是一无是处的。
而之所以叫做晕轮效应,其实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比较: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而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所以晕轮效应,也叫作光环效应。
另外一个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则是用实验证明了晕轮效应:
实验在麻省理工大学进行。实验选定两个班级学生,上课之前,两个班级的学生被告知今天的课是有一位研究生来上课。不过实验者在介绍这位研究生的时候,用了截然不同的措辞。一个班级学生听到的介绍是,这个研究生代课老师很优秀,具备热情、勤奋、果断等特点。另外一个班级学生听到的介绍却是,这位老师是一位冷漠的老师,不好打交道,你们要小心点。除了这一点介绍不同,其他的都一样。结果如何呢。下课之后,第一个班级学生热情与这位老师互动,感觉就像自己班级老师一样。而另外一个班级的学生,下了课则是对这位老师敬而远之,甚至连招呼都不跟老师打。仅仅是介绍词的不同,就导致了两个班级学生对同一位老师不同的印象。也因为介绍词这个局部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老师的整体感知。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这个效应描述了一种心理倾向:当我们被某人的某个特质或优点所吸引时,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这种吸引力扩散到这个人的其他特质上。
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其特征具体表现为遮掩性、片面性、弥散性。(特点)
也就是说,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是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就好比我们看到了一束光,然后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填充周围的黑暗,形成一个完整的光环。我们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对方的形象,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把对方想象成一个几乎完美的人。
比如走在路上看见一个美女,就自动脑补她有多温柔多体贴,我们在看电视剧里反派角色,只要长得够帅,你就对他恨不起来。
例如,影视剧中有些人出场时给人第一印象很好,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的把一些美好的品质联系上他们:善良、温和、坚强,更倾向于认为他们其他方面也是正向的。
这种心理我们经常会在追星族身上看到它的身影。粉丝们对偶像的喜爱往往会被无限放大,以至于在他们眼中,明星就像是没有瑕疵的完美存在。
但是,一旦这个被神化的形象遭遇现实的挑战,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或事件,那么之前建立起来的完美形象就可能迅速崩塌。
这种现象在粉丝圈中被称为“塌房”,它生动地描述了当明星的光环不再,粉丝心目中的理想化形象如何瞬间崩溃。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要知道万物皆有裂痕,没有人是完美的。往往我们从单一方面的单一特征去评判一个事件和人的全体面貌,这是一“以点代面”的一叶障目的心理臆测。
爱情里,许多人在选择伴侣时,很容易先被对方的外表吸引,认为好看的脸就是一切,其实都是晕轮效应的直接体现。
这种心理在男女感情中会被放大化,俄国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吃了大苦头,她爱上了娜塔丽——莫斯科第一美人,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塔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不同道。
普希金读诗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不听,相反,她总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为什么晕轮效应这么强大?
1、觉知的整体性
在我们认识他人和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把所有的线索和特点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就像有些人可能会因为注意到某个人的某个小缺点,就轻易地对这个人做出负面的评价,这种做法就像是用局部的信息来推断整体,有些类似于“狗眼看人低”的偏见。
这就好比几个盲人摸象的故事,每个人都只触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却试图描述整个大象的样子,结果自然是片面和局限的。
2、内隐人格
我们常常会根据人们的外在表现来推测他们的内在特质。例如,我们很容易认为那些笑容满面的人性格开朗、友好。同样地,当我们看到一个外表英俊或美丽的人时,我们的直觉会告诉我们,他们可能拥有许多其他积极的品质。
这种观念,俗称“相由心生”,意味着我们的外貌和行为往往被视为内心状态的反映。
然而,这种直觉判断并不总是准确的。外在的表现,如笑容或美貌,虽然能给我们提供关于一个人性格和喜好的线索,但它们并不能完全揭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有时候,那些看似总是笑容可掬的人,内心可能隐藏着深深的悲伤。
因此,虽然外表和行为是了解一个人的重要线索,但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一个人,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内在品质。
晕轮效应在现实中如何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在职场、关系和与人相处方面初次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有利于我们的职场工作开展、人际关系和谐相处。
晕轮效应用于广告营销,即指品牌宣传刻意突出其某一特质,进而让消费者凭借一点信息就对品牌全貌做出判断。例如通过为产品“打光环”——提升产品形象、品牌形象及企业形象,使其成为“光环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如何跳出晕轮效应的怪圈?
1、警惕“第一印象”陷阱,冷静、客观地对待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
2、注意“刻板印象”,我们要对他人产生确切、深刻的认识,别忘了人的丰富多样性,并不断地修正头脑中由于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
3、避免“以貌取人”,只要我们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应该不满足于表象,需要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有效地摆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
4、避免“循环证实”:看不惯某个人,对某个人怀有成见的时候,应当首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自觉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5、注意“投射倾向”: 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要清醒、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呢?
要克服晕轮效应,关键在于学会去除那些不切实际的光环,直面事物的本来面貌。
1、看待爱情,虽然爱情常被描绘成神圣不可侵犯,但我们需要认识到,爱情本质上是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它既有美好,也有挑战和矛盾。
2、在与人交往时,一个人的外表或财富可能会不自觉地吸引我们,但真正重要的是他们如何对待他人,尤其是那些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一个人是否能够超越对强者的敬畏和对弱者的轻视,用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这才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真正标准。这种超越本能的高尚品质,是我们应该尊敬和学习的。
3、在评价物品时,我们常常会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将商品视为生活的必需品。然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们应该停下来思考:这些商品真的对我们有用吗?很多时候,我们购买的动机可能仅仅是因为商品的外观吸引,而忽略了它们是否真正适合我们的需求。就像网络上卖家展示的商品图片和实际购买者收到的商品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外表的华丽并不总是等同于内在的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一种理性的消费观念,避免盲目追求外在的光鲜,而忽视了物品的实际用途和价值。
4、老师对一些学生也会产生刻板印象,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也会以偏概全。
看到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我们会天然认为这个孩子其他方面也是好的,所以这些孩子在班级里面获得了极大关注。
看到一个平时非常调皮捣蛋的学生,会自然认为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也是不行的,特别是当发生一些同学矛盾的时候,会认为就是这个孩子干的。
所以当两个学生发生(一个平时表现好,一个平时表现差)矛盾的时候,不要着急处理,不要着急质问那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不要认为那个平时表现好的学生是没有过错的。
总之,就是不做主观推断,一定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先把事情问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