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过一些人,也被其中的少数喜欢过,才越发明白,我喜欢你,可能与你无关,你喜欢我,也可能与我无关。
一见钟情,两情相悦,自然是非常美好的。能在一厢好感的时候,遇到心态吻合,认知相同的另一厢,以两相情愿,当然很令人羡慕。
但更多时候,由于人生体验不同,境遇不同。遇到对的人时,时间往往不一定对,以至于双方对这一厢情愿不一定情愿。
古代时奉行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筛选情感的事宜全权由父母承担。
甚至前些年的农业文明时期也一样,家庭圈地为田,两不相见,到婚配年龄的时候,才有媒婆走村串乡介绍男女相见。于是很长时间,其实人与人的感情,是先住在一起,再慢慢培养的。
我爸妈就是这样,在我爸17岁的时候,有亲戚给他介绍了一个邻村的女孩,说年龄相当,手脚勤快,你啥时候去看一下?
我爸就假装去山上背煤炭,路过时隔着门看了一眼,说可以,对方也看了我爸一眼,脸颊一红,然后就在一起了。
到现在两人60岁,拍照时俩人还是不好意思牵手,但真是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但现在世界更开放了,我们有更多机会待价而沽。
有个词叫心理账户,大概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吧。意思大致是说,个体在做思考做决策时,会在心理上对结果的分类进行记账、编码、估价和预算。
打个简单的比方。当你路过商场的时候,看到一件大衣,大衣定价是500元,这时你刚拿到季度奖金。如果你的季度奖是800元,那你极有可能会拿出500元买这大衣,并和它白头偕老。
但如果你拿到的是8000元奖金,你已经把钱存起来了,打算买一台电脑了,那么你就会忍痛离开,让大衣与你擦肩而过。
感情抉择很多时候也类似,心理账户与以往略有不同,我们可以满世界到处乱跑,我们的认知也会像过山车一样,高低起伏飞速变迁,而且我们的认知和情感,又混杂了太多时代因素。于是我们有很多邂逅,也有不少真情实感,但遇到一件中意的大衣,不一定能做出快意恩仇的抉择。
虽然我老是找借口说:我们都不是坏人,我们都不是有意要伤害谁,每个人的抉择,都是在当下困境下,有所苦衷而做出的决定。
但不得不承认,一段关系当中,免不了有一方相对弱势,免不了有一方付出更多,免得有一方等得更久,免不了有一方在心力上有更多消耗。
所以,你喜欢我,与我无关这句话,应该变成,你喜欢我,虽然我不一定懂,但我尽量努力让这件事与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