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去吃饭,妻子总要追着补一句“莫要喝酒呀。”其实,酒往往还是喝了,难免要应酬的,酒就是社交的润滑剂。
说老实话,喝酒几十年了,我从来不觉得酒好喝,只是闻起来香一些,味道或辛辣或微苦。在家里吃饭,如果不是要招待客人我从不端杯,外出应酬、朋友聚会需要喝酒时也不轻易拒绝,因为很多时候席间无酒气氛上不来。
我有一个真正好酒的忘年交,当过铁道兵,曾在国企当过工会主席,现已退休在家,这位仁兄真觉得喝酒是种享受,喝酒时把小杯嗦得滋滋滋三声响,有滋有味的样子。用他的河南话就是“可美!”,其实他酒量很小,只是好这一口,即使在家一个人也要喝点,偶然他也会喝得很沉,讲那些当年在朝鲜的风雪、战斗和战友,伤心时还会掉眼泪。
我的酒龄其实很长,我还在老家上小学时,大约十岁,可能是那时我虎头虎脑的招人喜欢,我的一个老师竟然在农忙时节把我带回老家了。他是民办教师,老婆在家里种田,老师回家帮忙搞双抢。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山村,有山有水的,很美。大人从田里回来后吃晚饭,桌子上有温热了的米酒,老师教我喝酒,说喝酒要喝得毛醉毛醉才舒服。我是第一次喝酒,喝完后身子发热,有脚踩棉花的感觉,听着热闹的蛙叫虫鸣,看萤火虫上下飞舞,很快就沉沉的睡了。
上中学时曾经与同学打赌,四个小伙伴下晚自习后偷偷翻墙出学校,在漆黑的夜里步行,爬山,下半夜到达一个同学的家里,同学一家被我们吵醒,起来给我们做饭炒菜温酒,四个少年又吃又喝,然后在早操前溜回学校。三十年以后,学校搞校庆,约我写一篇纪念性的稿子,我就写了这段经历。
大学时代,虽然读的是工科,年轻的我们十分活跃,喜欢踢足球。有一次心血来潮发起了南边宿舍对抗北边宿舍的足球赛,取名为“啤酒杯足球邀请赛”,谁输了就凑钱请赢家一起喝啤酒,现场观众也有份的。由于啤酒需求量太大,有位同学硬是约来了一个装散装啤酒的槽车,他爸爸是那个酒厂的领导,有这个条件,更重要的是散装啤酒很便宜。我们就把洗衣洗脚的提桶洗了七八遍,一桶一桶地去槽车边接,那时感觉大汗淋漓后喝啤酒是快乐的。
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的酒量不一,这很正常。酒量除了天生,还有三个因素,一看年龄,二看身体,三看心情,大场面喝酒一般不会多喝,往往是几位朋友的小聚会可能会喝高。当然这也不尽然,有一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开会,接待方的领导是蒙古族的兄弟,叫巴特尔,他说:在草原上喝酒很快乐,就是喝醉了,在草地上躺一躺就好了,可以看到好大一颗的星星。最后我果然躺倒在草地上,醒来时没有看到星星,只看到温暖的太阳。
如今,我早已过了可以拼酒的年纪,上了年纪,身体多少会有些状况。很多朋友已退出了酒坛,从此封刀。还能喝点的朋友们也进入了理性饮酒的阶段,量不多,酒要好,是那种舒服的喝酒状态。
我们有一次在朋友的山庄里喝酒,发起了快乐喝酒法,引申自快乐学习法:喝酒是快乐的事,不快乐就不要喝了;喝酒不要劝,要自觉,把要我喝变成我要喝;喝酒要量力而行,喝到舒服的状态就可以了,不要过量伤身。我们还在朋友的山庄前郑重其事地挂了“某市喝酒人才培训中心”的牌子。听说,我们的快乐喝酒法已广为传播。
年龄大了,不小心就成了长辈,听说我善饮,一些晚辈要陪我喝。我说:不用了,随意就好,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