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打卡第28天
2021.3.19 佳豫
Q4.4-2受害者监牢
在亲密关系的内醒阶段,我们有机会了解到问题其实只是一个指标,它指出了远比受苦本身还重要的事物。
我们要离开受害者监牢,同时去了解真正自己的机会。
当到达内省的阶段时,我们往往已经由于不断的角色转换,而无法集中注意力,身心俱疲。
我们已经完全把内心监牢投射到亲密关系上,也就是说把亲密关系看作监牢。
这个时候,拯救者往往已经非常疲惫。看一下自己或伴侣就可以知道其中一个人已经又累又失望,再也没有办法为让亲密关系成功而付出了。
彼此对望的时候,其中一人可能会立刻变成迫害者,因为只要看到对方就觉得讨厌。
另外一人则很可能用沉默或明说的方式,来抱怨对方(受害者):缺乏关怀,热情,沟通或不关心两人的感情。
有些时候,其中一人怎么也不肯承认有问题存在(拯救者)。而让另一人觉得自己好像被施恩惠,不被倾听,被忽视或被遗弃(受害者)。
其实,这都是我们向对方寻求慰籍(拯救者)的时刻。发生这样的结果,其实早在月晕现象的阶段就有迹可循,只不过当时被浪漫冲昏了头脑,否认或忽略了这些警告。
到了幻灭阶段,扮演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的倾向,会变得更明显,但是,我们响应的方式往往倾向于用操纵的力量来改变对方,而不是为自己的受害者监牢模式负责。
如果是这样,等到内醒阶段时,一切就显得太迟了,我们可能已经陷入深深的无意义的互动模式。在自己的受害者监牢里,筑起了保护自己的壕沟,或者称为自我麻痹。
安于这种舒适状态,我们很快就会相信,除了分手,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事实上我们是可以有另一条路选择的。
亲密关系没有公式可循,虽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但还是有一些原则是共通的。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让我们来逐条检视这些原则。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卡尔荣格常说:问题不能被解决,但人可以成长,从而跳脱问题。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也有类似的观点: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当我们扮演拯救者的时候,以为自己可以想出办法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事实上拯救者本身也是问题的一部分。
这样我们就会相信世界上真的有受害者,如果他们得不到帮助,就没办法突破自身所受的限制。
这等于否认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可能性,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他们所需要的所有事物。
其次,拯救者只不过是受害者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创造拯救者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痛苦,感觉自己很重要,以及得到正面的感觉。
拯救者的存在,恰好能与迫害者及受害者的负面特性产生互补的作用。
所以,拯救者是为了应付问题才产生的,因此,它永远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它会四处寻求答案,同时只能依赖于旧的知识,也就是说,他依赖的是过去,而不是当下的决断。
比如,我们不小心被一把锋利的刀割到了大拇指,我们是不是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依赖小时候的知识,或把拇指放到嘴里,或用冷水冲一下伤口……其实,这样对伤口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伤口靠近心脏的那一边,施加压力。
面对所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都一样,除了自己之外,我们必须另外打开一个知识来源,才能学会真正的处理方式。
问题不能够解决是因为我们在非常有限的知识来源中寻找答案,却不懂得运用我们的想象力和直觉来突破问题的框架。
只依赖旧的知识,我们永远没办法成长,唯有吸收新知识才能成长。所以,用旧的方法还想获得新的结果,那是妄想。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我们也许可以注意到,每次妥善的解决问题之后,都能学到一些重要的东西,生活变得更丰富,自己也变得更自信,更聪明,学会相信生命,同时还发现自己的一项天赋。
我们没有得到或不懂得珍惜一份礼物或宝贵的经验,往往是因为这个问题让我们失去的事物是我们不肯放弃的。
在解决问题,得到礼物或经验之后,我们了解到生活中出现危机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灵魂要发放礼物或经验。
每当灵魂向他的目标迈进一步,危机就会发生,至于灵魂的这一步所造成的痛苦会有多深,完全视我们愿不愿意降服而定!
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用忧虑紧张,恐惧慌张或者完全的恐怖来面对。
恐惧的反应,带来的则是挣扎疑惑,拖延以及抗拒。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耽搁许多时间才能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心中能将精神集中在即将得到礼物上,就能产生希望和信任,他们会安抚我们的恐惧,让我们用有效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不受迫害者和拯救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