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驱车,来到抚仙湖避暑圣地,早晚温度c23-25度,气爽宜人。抚仙湖是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最大高原深水湖、第二深淡水湖泊,水域面积约216.6平方公里 ,湖长约31.4公里,湖最宽处约11.8公里。湖岸线总长约100.8公里,最大水深约158.9米,平均水深约95.2米,水质为Ⅰ类。 抚仙湖属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5公里。抚仙湖位于云南玉溪市澄江县以南5公里处,它被视为昆明人的后花园。抚仙湖虽不如滇池、洱海出名,但它是中国的深水型淡水湖泊,相当于12个滇池,6倍的洱海,太湖4.5倍。这里可以欣赏到相当清澈的湖水,用“天空之境”来形容也毫不夸张。
抚仙湖面积很大,沿湖分布着好几个小景区,可以随意去湖边散步享受自然风光,西岸的禄充景区,这边开发较早,沿着湖边散步可以到达笔架山,爬上山就能俯瞰抚仙湖和禄充村,景色十分开阔。抚仙湖,因湖水清澈见底、晶莹剔透,被古人称为"琉璃万顷"。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珠江源头第一大湖,抚仙湖形如倒置葫芦状,两端大、中间小,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浅,中呈喉扼形。湖面海拔高度为1722.5米,湖面积216.6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为95.2米,最深处有158.9米,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9.16%。抚仙湖水质为I美景展现;有的如冲天玉笋,有的似文房笔架,有的如大象汲水,有的似猛虎下山;孤山独坐湖中,云雾迷漫时,似一座忽大忽小、忽升忽降、缥缈无常、变化莫测、神奇美丽的仙岛,与明珠交相辉映;烟波浩瀚的湖泊,无波时水平如镜,柔和妩媚,明时很多名人、学士以此岛为乐园,捐助钱银,兴建殿阁,逐渐出现了飞檐细雕的建筑群。至崇祯年间,岛上已具规模,清朝江川令彭贤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在《重修孤山寺记》中这样写道:"孤山向为迤东胜景,辟草攀萝,遂脐其巅,始由烂柯石,探南天洞,登弄珠岩,俯鱼乐国,众山献翠,两海环碧,颇如吾楚潇湘洞庭。"蜀人杨慎也曾到孤山饱览风光,留下了一些诗篇。当时游人、隐士所留大量诗词、碑记说明:孤山不仅是"巍然形胜冠南州",。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虽有澄江知府王贞宇重建孤山,也只修了座孤山寺,已不及当年之宏伟。如今已建成盛夏乐园。
抚仙湖属淡水湖泊。湖水呈蓝绿色,含磷量高,透明度一般4至5米,有的可达7至8米。诗人们形容为"琉璃万顷",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它是云贵高原上一颗晶莹的明珠。波涛翻动时,白浪如朵朵睡莲竞相开放,又似串串银链滚动;无波时如明镜般一片澄清碧绿。远山近水,洲岛错落,使人心旷神怡,爽快清新。当年电视剧《蹉跎岁月》曾以此作为外景拍摄地。公元前279年,楚国大将庄硚率领大军直扑滇地(现在的云南地区),征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正当庄硚准备班师之际,偏偏赶上秦国入侵楚国,切断了他回国的后路。庄硚索性就在滇地称王建国,史称"庄硚王滇"。到了汉武帝时代,中央王朝把滇国所在区域设为"益州郡",下辖24个县,滇王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古滇文明逐渐衰弱,融入中原文明。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关于古滇国的一切,逐渐湮没无闻,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历史之谜。铜锅鱼:用抚仙湖的鱼、抚仙湖的水、抚仙湖的铜锅做成的澄江铜锅鱼,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一道菜。清汤的鱼汤只需葱姜,主角是一盘花生、大蒜、芝麻油爆干辣椒,辅以酸辣子和腐乳,香菜薄荷若干,再油炸一盘抚仙湖的小虾米,即成口水连连的上等口味。抗浪鱼是抚仙湖的特产鱼种,别的湖是见不到的。
两千零二二年的八月二日中午, 我第一次坐在尖山下的小渔村口,面对着抚仙湖,抚仙湖当地人称之是湖,我认做它是淡海. 水是这么的蓝! 原以为水清无色, 清得太过分了竟这般蓝,映着远山倒影,苍色均染,午后霞光和水气使群山虚化成水墨画中的皱染,
有人就坐在树下的石砌岸上,将赤着的腿浸到海里,上身的白衫发着莹光,彩色衣着似繁花似锦, 店主用一种大的捞勺,舀上来玻璃缸水里一尾红青鱼,欢乐蹦着,杀之清洗后放在一个如罐似的铜锅里, 烹煮着鲜鱼汤,是我吃到的一道最美的鲜鱼汤了,一份考古杂志上讲,人并不是猴子所变, 而是来自水里,如果这种结论成立, 鱼与人类应该算是亲近的,是鱼养活了人,想了解它的故事,抚仙湖不往人生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