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别人谈认知,却不曾思考“认知”这本身的意义。
百科一下: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存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1]
为何需要认知存在?这离不开自己求存和延续的进化追求。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亦可跟世界产生价值交换,形成群体协作,获得自己需要的生存资源。
记得之前思考,每个人面对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世界,这个所谓的不一样,并不只是“看”本身。看仅仅是获取信息的通道,信息既然你到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才会到处“不一样”的世界结论,这个过程便是认知的过程。
信息的加工模型,便是我们认知的核心能力。这里面既有先天进化形成感性的部分,又有后天练习形成的理性部分。
根据这一年的持续思考,我个人认为认知思考最重要的还是
认识自己。
我个人认为认识自己要比其他的重要的多,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外界大量的信息输入,各种纷杂的事情,各种存在感,都需要参与,都需要竞争,这让我们疲惫不堪。
也许这并不是外界的问题,外界的信息你看或者不看,一直是存在的,重要的是还没有认识自己。没有明白自己需要啥,而是刻意惯性的调用注意力去获取各种信息进来,自然会让自己疲惫不堪。
想想修行二字其实应该就是持续追问自己,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如何获得?我们经常说聚焦,抓主要矛盾应该也是修行,自我认知的另一个通俗意思。
傅盛在认知三部曲中讲认知的四个状态,其实也是机遇认识自己展开的: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认识自己,其实就是要认识自己怎么处理信息的,因此就首先要学会把自己常用的概念做解构和重构,价值能力模型的建立和迭代等。
变与不变,作为一个人类个体总是喜欢人性上的追新,要刺激。却很少追问我们常用的一些概念。例如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成长,什么是快乐,什么是沟通,什么是换钱等自己经常使用的概念。只要这些概念清晰了,模型建立了,当外界信息到来时,才会让自己更明白的知道如何处理,因此形成对自己更加高效高质量的决策能力。
毕竟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感受都是有一个个概念连接形成的认知模型建立的,我们对于概念的理解深刻,认知模型的建立,就是对世界的理解深刻。
所谓的活明白也不过就是自己真正清晰的明白我们做出的每个决定都是由自己重构过后的模型导出的。
因此认知的核心就是重构自己认为重要的生存概念并生成决策模型。
这个世界每天变化飞快,我们总是有学不完的知识,认不完的人,以及装不完的存在感。变与不变,变化的是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不变的则是时刻养成追问,辩论,认识自己的本能,这才是应对这个变化世界最好的方法。
自我追问,自我辩论,认知结构,认知重构,总能让自己在混沌的世界中清晰的获得自己想要的世界。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