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像儿歌一样的古诗,却是出自“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之笔下。既然 是古诗,又与我们以往所见的古诗有所不同。五言绝句20个字,五言律诗40 个字,五言歌行,似乎也不太像。因为第一句读罢就让我们受不了了,三个 字!要理解这三个字独成一句的格式,我们还得从诗歌的分类上来大致说一 说。
通常我们见到的唐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古体诗,一类叫近体诗。所谓古 体诗形式就比较自由了,可以是四言,比如曹操的《观沧海》;也可以是五 言,比如《古诗十九首》;还可以是七言,比如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 整七言诗,曹丕的《燕歌行》;当然还有想到哪写到哪的杂言诗,比如诗仙 李白的《将进酒》,比如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甚至其中还有 十言的句子出现。有人会奇怪,怎么没有六言诗呢?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 有,但不是诗歌体裁的主流存在。比如我们的状元诗人诗佛王维就层写过一 首六言古诗《田园乐》。
所谓近体诗出现在初唐之后。我们还可以叫它今体诗和格律诗。它的书写反 倒没有古体诗那么自由了,要求押韵,要求对仗,要求字数等等。常见近体 诗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骆宾王出生在初唐,正是古体诗向近体诗过度的时 期,所以写出三个字的第一句诗来倒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不过我们在读 这首诗的时候第一句可以自行加入标点,“鹅,鹅,鹅”时长要等于“曲项 向天歌”五字,我们要在诵读之间体现出“句读”。
我们且把这首《咏鹅》权当古体诗来看待,因为据说这是骆宾王六岁时的杰 作。一天,年少多才的骆宾王正在村口的骆家塘看塘中一群白鹅游水嬉戏, 适逢父亲的朋友到访,路遇六岁的骆宾王。这位友人早闻骆宾王是个神童, 遂以骆家塘中的白鹅为题,要骆宾王即兴赋诗一首。
正在骆宾王沉吟之际,这群白鹅欢叫着向他游来——鹅、鹅、鹅……骆宾王 拍手欢叫,一声惊似一声。也许是受到了骆宾王的感染和鼓舞,大白鹅舞动 红掌,划开碧水,鹅,鹅的欢叫着游向骆宾王。骆宾王当即吟咏一首“鹅, 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曲项”二字,既生动 传神的写出了白鹅曲颈高歌的形态,又表现出骆宾王小小年纪的观察力的不 凡。鹅的鸣叫和鸡自然不同,雄鸡一唱必伸直了脖子,高昂了头颅。而鹅的 鸣叫却是把脖子弯曲了的。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组对偶句,红白绿清对仗工整。色彩从水 面铺开,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勾画出一幅生动鲜活的白鹅戏水图。这组 对偶的妙处还在于当句之中的对偶,白毛对绿水,红掌对清波,这样的对比 ,让画面更显光彩艳丽。再加上句与句之间的对偶便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步步 对仗形式。这也正是这首看似儿歌的小诗的高妙之处。
这首诗从六岁孩童的视角,用清新欢快的语言,以敏锐细致的洞察,抓住白 鹅的突出特征,信笔写来,自然生动,谐趣传神,表现了小骆宾王对白鹅的 喜爱之情。
这个写过《咏鹅》的六岁神童骆宾王,结局和他的人生一样精彩一样传奇。 文人自有文人的清高,先是在道王李元庆的府中不愿自我炫耀而失意,后随 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而终了,这就是骆宾王的一生。也许是世人不愿看见, 也不忍看见这位初唐才子的人生就这样了,所以才有了“灵隐续诗”的传说 ,这也为骆宾王的一生增添了扑朔迷离的色彩。
虽然只是传说,却因为成就了唐初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不朽名句而为人们津津 乐道。据传骆宾王讨武兵败削发于杭州灵隐寺中,一日,诗人宋之问来游。 见宝刹葱茏,背山依水,宋之问诗兴大发,随口吟诵“鹫岭郁岩峣,龙宫锁 寂寥”,想写的是一首五言律诗,可是卡壳了,连个五言绝句也整不了了。 边走边想边吟咏这开头的两句,当宋之问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刚到大雄宝殿 的时候,忽听得一个老和尚随口吟诵,“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顿时 宋之问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随即灵光闪动,文如泉涌,提笔在手,一气 呵成。这就是成就了宋之问的诗名的山水名篇《灵隐寺》。而这个随口吟诗 的老僧便是“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传说终归是传说,只是骆宾王的才情却不是传说。能把鹅咏成名篇便是一个力证,况且还是在他六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