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97,4-2-3,公孙丑章句下2-3》
今天是丙申年戊戌月甲戌日,九月十九,2016年10月19日星期三。今日寒露末候。
寒露三候:菊有黄华。诸花皆不言,而此独言之,以其华于阴而独盛于秋也。
花信風:翠菊接檻。馬蘭一種,花大而色紫者為翠菊。或紅或白,雜植接檻,可以長維持園色。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一,就事论事打圆场的孟仲子和不争一时争千秋的孟子。
孟仲子,孟子的堂弟,为孟子打圆场做人情,一则不负君恩,什么君恩呢?知遇之恩,礼遇之恩。二则,不失礼节,不使大家难为情。
孟仲子做得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站在他的角度和立场是对的。他的角度是仰角,他的立场是尊卑。显然,孟仲子又是不对的,不识孟子一不对,擅自作主二不对。孟子曾经这样夸赞子贡、仲弓和有子三人:"智足以知圣人"。由此反观,可见孟仲子虽然与孟子朝夕相处,却没有养成知圣之智。可见,不好好学习,则耽误"德智体美劳",是不是全耽误不好说,但可以肯定,德智是耽误定了,所以,学以至圣不一定人人可以达到,但至少要做到学以知圣为好。
一盘果决精妙气吞山河的大棋,被孟仲子搅成一盘俗不可耐小里小气的小局,孟子如何应对呢?
孟子的做法是四个字:凡事彻底。
这是孟子必然的选择。除非孟子不是孟子。是孟子,就这一条选择。其实,不应该叫选择,所谓选择,至少有两个以上的选项,但是,对孟子而言,不存在除此以外的第二个选项,所以,准确的说法是抉择。就一条大道,没那么多招数。像孟子这样,能定在大道上的,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智慧和勇气。
为何孟子只能有此一决?因为他要操作的,不是一城一池;他的眼中胸中,不是一时一计。孟子,直指千秋大业。非此大业,他是不肯屈就的。想想,管仲也看不上,伊尹也不肯效仿,如果其志不弘毅,如何是浩然之气的孟子呢!那么,他实现没有呢?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评价,实现了。他的这一拒一避,一争一论,启示了千秋万代的中国人,这不足以称大业吗?这不足以论千秋吗?
二,儒生景丑。
1,景丑,是儒生。第一,《汉书·艺文志》有景子三篇;第二,他讲的道理,引用《礼记》的内容,颇见儒家大意;第三,孟子径往景子家投宿,可见平时义气相投。
2,景子的质问。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出外有君臣,这是为人最大的伦理。父子间以慈爱为主,君臣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大王敬重你,却没看到你对大王是怎样恭敬的。"
3,孟子的大敬与常人的无敬。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向大王进言的,难道他们真的认为仁义不好吗?不是的。他们的心里是这样想的:‘大王只知功利,志趣卑陋,哪里够得上和他谈仁义呢?’这是把大王视同普通的常人,这才是最大的不恭敬呢。我呢,则寄望大王能够成为尧舜一样伟大的君王,平日跟大王说的话,都是仁义,都是尧舜治理天下的道理。那些权谋功利的话,那些与尧舜之道不一样的言论,不敢拿来向大王陈述。我不认为他是庸君,我寄望他成就为大圣王。所以,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赶得上我这样对王恭敬的。"
4,孟子的减法与曾国藩的加法。
孟子,以及这节的对照人物曾国藩先生,都是圣人。都是世人的一面镜子。端详玩味何谓君子儒的镜子。
孟子,在他丰富的思想之中,折射出的恰恰是最大化的减法。他减去公孙丑、孟仲子、景丑,以及齐宣王、梁惠王等等人们看重的东西,并且减到了极致,却因此拎出了一个大义来,震烁古今。
曾国藩先生则恰好相反。咸丰七年,重新出山的曾国藩一改前态,跟每一个人都客气得不得了,连省城辖内的县官儿都不忘登门拜访。处事主张"不令人难为情"。
为何他俩的区别这样鲜明呢?这要到这一章结束时,才会浮出水面。
4,景丑,不知事君之大道,拘泥小节,差不多就是小人儒了。
同样都是儒生,学的都是同一本教材,讲的都是同样的次序,可读出来的人,差别不小,比如景丑和孟子。所以,问题不在于教材,甚至不在于老师,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问题。老师有责任吗?有。但是,耶和华的十二门徒中有犹大;孔门之中有公伯尞,这跟老师就没有半毛钱关系。
景丑,是读了死书,又把书读死了的儒生。这不是骂景子,景子已经是人中之龙的人物了。正气凛然。再者,请问,有三本著作流传2500年、在史册上留下正名的成就的,有几个人呢?之所以大胆批驳,意在取法要高,取向要正,"乃所愿,则不学景子,学我师父。"之意。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