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不仅要严谨规范、有启发性,而且还要做到语言形象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能听得懂,这样学生听起来才会觉得有滋有味,从而对所学习的知识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
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方法,借助儿童化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学生听得懂的话---让学生听得懂。
在教学比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题目:
如果a:b=2:3,b:c=4:5,那么a:b:c=( ):( ):( )。
不难看出,此题的解题突破口应从字母b入手.但实际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并能掌握方法呢?我想到了打比方的方法。
首先,我引导学生发现,两个算式中都有字母b,但它表示的数却都不一样。然后我说:这个字母b好忙呀,和a比的时候,它得化妆成3,和c比的时候,它又得化妆成4,那你知道它的本来面目是多少吗?
这样一说,大多数孩子不一会儿可就想到答案了。而且还能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因为题目中给出的比是化简后的结果,就好比是化妆后的结果了,那么在没有化妆之前,b应该是3和4的公倍数,也就是12。这样a就是8,c就是15,所以a:b:c=(8):(12 ):( 15 )。
用这样打比方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听得懂,又引发了学生的联想与思考,给平铺直叙的陈述增加了色彩,使得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而且到后来再遇到这类题目时,学生们马上就说,我知道了,这里的b化妆了,我们要找到他的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