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1-20-2
【原文】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白话】公西华说:“仲由请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您说‘有父兄在上’;冉求请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您说‘听到了就该去做’。我有些疑惑,斗胆向您请教。”
【思考之三】公西华之问说明什么?
公西华,即公西赤,字子华,故亦称公西华。小孔子四十二岁,是孔子晚年的学生。长于祭祀、宾客之礼,娴熟礼仪,擅长应对,是一位出色的外交人才。
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里引用李卓吾先生的话:“赤原不问由求,还问赤耳。”就是说:其实“闻斯行诸”这个问题不光是子路和冉有的困惑,公西华也有这个“闻斯行诸”的困惑。
当公西华听到子路、冉有两个师兄问孔子“闻斯行诸”这个问题,他也想得到答案,可是孔子却给了不同的答案,他就有点迷惑了,心里想那么我自己是要“问父兄”呢还是“闻斯行之”呢?他没有片刻犹豫,就对孔子说:“赤也惑,敢问。”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公西华这里用了“敢问”这个字眼,值得玩味。一方面,这个“敢”字提示我们,学生晚辈对老师长辈要怀有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才能重视、遵从师长的教诲。另一方面,这个“敢”字也在提示我们,有时我们不敢问,并非出于对师长的敬畏,而是就像上一节提到的,是被自己内心的沟沟坎坎挡住了提问的脚步。这时就要放下包袱,突破老习惯,鼓足勇气去提问。
感谢公西华的“敢问”,这一问也在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疑惑很正常,有疑惑千万不要将疑惑藏在心里,而是要马上请问。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作为学生,一定要不耻上问,随顺老师的言教,才会得到老师尽心竭力的教诲,才会让自己生命的格局变得更宽更广。
【思考之四】假如您学《论语》时,遇到了看似矛盾的地方无法汇通,您会怎么解决?
同样的问题,夫子的说法却完全相反,公西华感到无所适从,心生疑惑。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比如谈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夫子有时候说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片热情似火的入世胸襟;有时候又说是暮春时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沂水里洗个澡,在舞雩高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一派超然物外的出世情怀。一会儿“用之则行”,一会儿“舍之则藏”;一会儿“不仕无义”,“知其不可而为之”,一会儿又“欲居九夷”,还要“乘桴浮于海”,那么到底是入世还是出世呢?难免令人疑惑。
遇到这样的情形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应该要认识到,夫子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圣者,在他那里,一切都是“发而皆中节”的。就拿人生理想来说,入世出世在夫子那儿并不矛盾,因为他是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这也正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既然问题不是出在夫子那一方,那就要在自己这一方找原因了。夫子的话之所以在我听来是矛盾的,是我自己的慧力不够,所以才无法融会贯通。那该怎么办呢?公西华就是我们的榜样——问,向师长请教提问。
作为一个学人,不善于观察提问,特别是有疑不问,就会变成我们学习修行路上的障碍。因为我们禀赋低劣,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看问题容易生起成见,学习容易死在言下,只有我们敢问,才会知道师长所要表达的真正意趣和内涵,自己也能从中学到智慧善巧,让自己的才智通达无违。
【思考之五】您有问题敢请问吗?为什么?
反思自己,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中,有疑惑有问题不愿意去请教他人,究其原因,就是好面子。因为好面子,就让这个疑惑藏在心里,得不到答案。时间久了,放在心里不去深究,过后也就遗忘了,失去了一个让自己解疑进步的机会。
通过这一小节的学习,我们后学者要学日进,必须心日虚,在老师面前,一定要勇于问、敢问。不懂的马上去问,相信一定会从老师那里得到满满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