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洪录【12】
【原文】
问:“夭寿不贰。”
先生曰:“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译文]
问先生怎么理解“夭寿不二”。
先生说:“做学问的功夫,可以把一切的声名、利禄、嗜好等抛诸脑后。然而,若仍有一种贪生怕死的念头存留在心,那么学问功夫就一定会有融会贯通不到之处。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如果能把生死看透,人心就会流转无碍,才是尽性知命的学问。”
[解读]
王阳明受到当权太监刘瑾的排挤,躲过了层层追杀,远赴偏远山区龙场驿站任职,在那里他缺衣少穿,生活艰苦,这种情况下,他先是悟进退之道、“生死之念”,之后才能透升上去达到对天理、性命的彻悟。
“夭寿不贰”在前面已经不止一次提到过,但是这一次阳明先生阐释“夭寿不贰”的角度明显和之前不同。他更像是在借助“夭寿不贰”这个话题来谈论自己的生死观,这里谈的是其在龙场悟道时所体验到的真实感受。人只有将生死也参破,一切以良知为准则,才是彻底的尽性至命之学。
夭寿不二,摆脱死亡恐惧,有那么难吗?其实没那么难,你看那些过劳死的工作狂,他不就把工作看得比生死还重要吗?人或者好功名,或者好财货,或者好美色,或者就是好胜,要不断追逐新目标,总之人好好多东西,其实都超过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学问功夫,无非是把好学、好仁、好义,摆在第一位。你说安贫乐道难,他就乐道,对于他来说就没什么贫不贫的。守财奴那么多,但对于轻财好义的人来说,钱财就是粪土,给别人就开心,守着就难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你真学进去了,找到那学问的快乐了,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