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人在探讨诗歌这个问题,无数人斩钉截铁说出诗歌已死的结论。诗歌死亡这个沉重的词压在我心上,就像西游记里大闹天宫以后,被佛祖压在五指山下,没了逃脱的生机。
我不曾犯过大错,不曾闯过大祸,却同样难逃五指山的压制。我开始写第一首诗于五年前,十七岁的花样年华在学校只允许对教科书感兴趣,教科书里的现代诗歌,语文老师总是跳过,说:“你们了解了解,知道这首现代诗歌的作者是谁就行了。考试占的分例也不高。”语文老师着重讲古诗,古文和散文,翻译一首古诗要一节课,讲一篇古文或者散文要两到三节课,此后要求:背得滚瓜烂熟。
语文老师的话,我只听在课堂上,以应付作业和考试,课余会偷偷翻到那首现代诗上,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细细阅读,欣赏,理解。
第一次走出湖州,去往杭州参加一个文学类的全国性比赛,也是这一年十七的年纪,哥哥陪同着我抵达传说有西湖的杭州,那次入围赛能成功进入复赛亦是因为诗歌的缘故,我把它命名为:诗剧。一个有故事的诗歌短剧。
十七岁,一切还懵懵懂懂,对于青涩的爱恋,对于兴趣的热爱,很多坚持不下来就放弃了,一半是因为自己的不确定,无所谓,一半是因为学校的矫正手术,与课程,考试无关的,一律为不专心学习的不端正态度。那时候的试卷上,作文题目中,一定有对诗歌的明确要求,然而从来没有学生敢在试卷上写诗歌。无论写得好坏,结果一定是如出一辙的,被任课老师劈头盖脸地骂一顿,“考试之前不是都复习了吗?各种类型的800字作文都让你们写了一遍,让你们记住个大概或者背出来在考试时备用。谁让你写诗歌的?谁让你写诗歌的?”自然而然,没有任何人去犯这个禁忌。
高中时,遇到一个老师,很支持我们写各种题材的文章,只要我们肯多写,上交给她就可以。趁那个机会,我胡乱而撰的诗歌才见了人面,登在一些报刊上面。
2017年11月,我才真正开始自我琢磨,认真地写起诗歌来,那它不仅仅当成每天的任务,作业在写,我把它当成了一部过去式的日记,思想的反省在写。今年我21岁,比起简书里面绝大多数写诗已有资历的诗人作家来说,我的诗歌不成熟,不饱满,缺少诗意的通感,难以引发共鸣,可是当我褪去十七岁的稚气,成为一个成年人时,我作为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决心,我相信坚持下去,我的资历一定也会像他们一样越积越厚,那个厚度会造就我和我的诗歌。
可是,当有人轻易说起诗歌已死,那无疑是把我这颗狂热想要写诗的人扼杀在摇篮里面,试图我夭折。
可也正是因为我的狂热和希望,有了求生欲,求知欲,甚至是在一首诗遭受那些早已掌握写诗方法的诗人最为严苛的指教,可能会让心情阴郁,蒙上乌云,我依然表现强烈地去听取他们的意见,一点点修正自己的诗,一点点进步。
我相信,只要有人还在坚持写诗,优秀在差劲后面后来居上,诗歌就永垂不朽,不会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