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想要学习一项技能或者一门语言,刚开始学习的劲很足,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不光如此,还给自己购买了大量的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料和课程。甚至都把自己已经掌握这项技能或者语言后的情景都给想象出来了。
但是实际上呢,过了一个星期左右,自己感觉成长太慢了,没有看到显著的效果,挫败感十足,于是没有了当时那股劲了。
再过了一个星期,动力全无,然后开始安慰自己:其实自己如果不掌握的话也是可以的,于是彻底放弃。
我想很多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而且这个应该不是少数。为什么我们坚持一件事如此困难呢?
有的人可能认为方法不对,或者毅力不足,其实这都是次要的。
真正的原因在于你要学习的东西不是你生活的刚需!
你想想看,你之前罗列的要学习的东西,如果随意去掉一项似乎对于你的生活而言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甚至把你全部想要学习的东西去掉,你的生活还是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但凡不是你生活必须的技能,你在学习的时候就会不那么有紧迫感,因为你的潜意识里认为:学会挺好,但是学不会关系也不大。
这就会导致两个问题:
一是标准提不上去。因为在没有别人逼你,没有考试的情况下去学习,大多数人一定是对于自己的要求不高的,得过且过,只要自己看得过去就可以。但是一项技能的评判标准往往来自外界,而不是自己的评判,只有外界说你好你才是真的好,自己认为的好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二是遇到困难就想着放弃。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全凭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兴趣这个东西是很脆弱的,经不起困难的打击。一旦遇到困难,兴趣就会急剧下滑,没有了兴趣,想要坚持去学习一个对自己生活影响不大的东西是很困难的。
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就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学习英语,算下来大概也有十年了吧,但是很多很多人为什么连基本的对话都说不流畅?为什么连基本的文章都需要查翻译软件。想想看,我们学习最困难的汉语用了几年就学会了,为什么一个英语居然成了很多人的噩梦。原因就是对于很多人而言,英语不是生活的刚需啊,对于他们而言,可能学英语最刚需的阶段就是考试阶段,但是一旦过了这个阶段,似乎英语对于生活而言用处不大。
由于社会一直在制造一种声音,说英语很关键,在未来国际化的时代中,谁掌握了英语就掌握了更多的机会。在这种焦虑的情绪下,很多人就不断的重读从开始到放弃的循环。
想要把一项技能学好,你必须反反复复的去确认,学好这个东西对于自己的生活而言有什么样的帮助?如果自己仅仅是因为兴趣所驱,那么你是大概率走不下去的。你开始一件事之前一定要找准做这件事的刚需。可以说,刚需是一起内驱力的来源,如果你仅仅凭借一时来的兴趣做事,等兴趣死亡的那一天,就是你准备放弃的那一天。
很多人由于没有前瞻性,非要等到生活的压力压到自己的头上时,才有所悔恨,为什么当初不好好学习这个东西,不得以在生活的逼迫下负重前行,又重新开始当初自己一直想学的东西,这种悲剧时常会发生。对于一个聪明人而言,他们一定是会未雨绸缪的,一定是在压力没有到来之前做好了完全准备,他们总是可以想到方法来对抗兴趣的消减。
从现在开始,尝试将你想要学习的东西变为你生活的刚需吧,如果真的想不到,那就不断的重复学会它所带来的好处,一直重复。当然,仅仅学会还是不行的,还要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这样你才有机会去体验一下一种不同的世界,一个只有第一名才能感受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