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加完同学聚会的闺蜜说,一次聚会,顿时明白了所谓“30岁焦虑症”到底有多焦虑。
看着同龄人有的辞职创业,拿到融资成为CEO;有的顺利进入公司管理层,或者跳槽之后薪水翻倍;还有潇洒的自由职业者,玩着就把钱赚了。
而快要30的自己,却仍在瓶颈期挣扎,职场看不到晋升空间,感情也没进展,感觉自己要被世界抛弃了!
这让我想起电影《朱莉和茱莉亚》里那个聚餐,4个好闺蜜,年纪相当,却在30岁时,拥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当她们的聊天从市中心的土地投资,到升职做高级公关总管时,仍然只是个接线员的朱莉,还没开口,就被她们轮番同情和安慰。
另一位在杂志社做编辑的闺蜜,为自己的文章《三十而立的转变》,采访完30岁的朱莉后,竟把她写成了一个理想破灭,最终一事无成的中年女子,一个典型的人生Loser。
电影里的朱莉,像极了现实里的我们,大好青春就要消失了,面对很丧的生活、未知的将来和没有赚到钱的自己,焦虑又恐惧。
不过,看完这部8分电影,或许我们都能为自己,找到那份治愈焦虑的良方。
生活丧到极致的朱莉,看完朋友那篇文章后,险些崩溃,想到自己曾经的作家梦,不甘心地想为自己做点什么。
于是在老公的建议下,开了一个美食博客,计划365天挑战524种美食,并把自己称作“夜晚的逆袭美食家”。
无论工作再忙,回家再晚,都坚持精心做一顿晚饭,并把过程和心得分享在博客里。
在此之前,烹饪对朱莉而言,只是个小爱好,是她逃离现实生活的快乐。她的理想,仍然是遥远的作家梦。
两个喜欢的领域之间的交叠,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从前又丧又爱抱怨的朱莉,自从开始了她的美食博客,就变得自律,没空焦虑。
她靠一本从母亲那儿偷来的法国食谱,在博客里用自己喜欢的文字,跟所有人分享美食,偶尔得到别人的赞赏,都会让她快乐一整天。
她当宝贝一样收藏的食谱,作者就是电影里另一位女主,茱莉亚。这个带着珍珠项链做菜的美食家,最初也只是个家庭主妇。
跟着丈夫去了法国,嗜吃如命的她,就像到了天堂。可是,过多的闲暇时间,让她焦虑无聊。尝试了各种兴趣爱好后,她更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因为除了吃,她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后来她索性去学专业烹饪,还选了一个只接受男厨的烹饪班,硬是在众人的非议中,把自己变成专业美食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哪怕切一整天的洋葱她都乐在其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认识了两个研究食谱的女人,三人一拍即合,立马开始撰写后来被朱莉奉为经典的法国食谱。
只会吃的茱莉亚,终于能在自己的余生里,尽情地和美食相处。人生loser朱莉,也终于用不务正业的烹饪,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
也许,电影里的巧合与好运,不会这么恰好地降临在我们的生活里,可正因为没有好运,不是天才,起点不高,我们才需要去为自己做点什么,而不是等待奇迹发生,或者认定自己将一直丧到底。
正如朱莉的老公对她说的:“你是自救。”
一次次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变不成茱莉亚的朱莉,就像不断给自己设限的我们,不敢去做喜欢的事,却在不擅长的领域里追求成功。
我们似乎太容易因为别人的光芒,无限放大自己的暗淡。
有没有想过,励志榜样们,可能就是选择了自己擅长的事情。
著名的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在《给女儿的十二封信》里也这么说:
“该怎么做才会成功呢?答案非常简单:做你热爱的事。我在投资方面会成功,因为那是我最喜欢做的事。假如你喜欢烧菜,就去开一间你自己的餐馆;假如你擅长跳舞,就去学跳舞。想成功最快的方法,是做你喜欢做的事,然后全力以赴。”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最初的选择,都不是自己擅长的,所以多年后,吃够了苦,熬够了夜,受够了挫折和失败后,却连瓶颈期都没到,伸手就是真正的天花板。
尽管这很残酷,我们还是得承认自己天赋和能力的边界,做自己不擅长的事,谁都可能沦为Loser。要是让朱莉的那些多金好闺蜜来做烹饪,同样花10年研究厨艺,也不一定能比她好。
所以,当我们拼命全力都赚不到钱,当不了winner,真没什么好丧的,无愧于心就好。谁的人生不走弯路?重要的是,及时调整方向。
在爬不到顶的世界里争当winner,不如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升级打怪。
哲学家荣格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向外看的人是梦中人,向内看的人是清醒者。”
比起简单粗暴地寻找致富捷径,真正根治焦虑症的良方,应该是在接下来的很多个10年里,向内去延伸自己的天赋。
不要给自己设限,也不要为它定一个成功的目标,你甚至不需要为了它,放弃所有。
你只需要把你用来焦虑哀叹和吐槽的大好时光,花在那件你真正心甘情愿乐意去做的事情上。
至于它能不能让你从loser变成winner,并不重要,人生哪有什么loser和winner,当你找到自己认可的生活方式,你就没空焦虑了。所谓的loser,是你给自己贴的标签。
完成美食逆袭的朱莉,就算没有迎来这么多的约稿,她也一样会心满意足地在博客里写道:“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我、艾瑞克和小猫咪,慵懒地坐在城郊的外围,幸福地享用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