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大事,绝非儿戏,值得每一个适龄青年认真思考自己的选择,因为选择对了,会一生幸福,选择错了,会如履薄冰,我会选择合适无感的人而放弃不合适的今生挚爱同自己步入婚姻殿堂。
古人有句谚语说“婚姻大事,媒妁之言”,是因为以前的婚姻,媒婆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媒婆要想当的称职,首先要对她想牵线的男女有相当深入的了解,门当户对才十有八九能成,不然如果男女双方若不合适,仅凭她的三寸不烂之舌是无法撮合成婚姻的,这里的门当户对俗话说就是合适。
古代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婚姻幸福的也不在少数,可见媒婆用合适来作为促成男女婚配的要素是合理的,那时的青年男女可能彼此都不曾谋面就凭媒婆一席话和父母的一句赞成就结婚了,感觉压根就不在考虑范围。婚后才互相在生活中了解彼此,没有感觉却很幸福美满的不在少数。
现代人讲究婚恋自由,注重看对眼,也就是所谓感觉,所以闪婚的人很多,但是毕竟人的感觉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可能这一刻感觉彼此如此般配,对方美若天仙,简直就是上天给自己专门塑造的可人,步入婚姻殿堂没几时日却咋看咋不顺眼,彼此诸多生活习惯迥异,矛盾日增,闪离的人亦很多,可见感觉未必靠谱。
遇到今生挚爱,大多数年轻人都被迷的神魂颠倒,如果恰恰对方不喜欢自己,就悲伤的不能自已,很多人还一等再等,还有似金岳霖般等林徽因一辈子最终无果的,如果他选择合适自己的人,恐怕早就儿孙满堂了吧。
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而没选择徐志摩是多么明智之举,徐志摩就是林徽因一生挚爱,《再别康桥》和《你是人间四月天》里彼此的爱均有痕迹。飞机失事后林徽因还把他搭载飞机的残骸拿回挂在家中保存留念。
在林徽因看来,梁思成应该是那个最适合结婚不过的人,虽然她心里更喜欢徐志摩,因为梁家和林家门当户对,很合适,也因为梁思成和林徽因性格互补,他能忍受她的公主情结和善变的小情绪,他的踏实成熟内敛让她感到有安全感,所以林徽因才会选择和梁思成结婚,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
民国才女张爱玲恰恰是相反的那个例子,她选择了他一生挚爱胡兰成,她爱他爱得很卑微,低到在尘埃里开出花来,但是结果又如何呢?
她的深爱换回的是胡对他婚后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她对胡始终是有感觉的,但是婚姻毕竟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生活,不能靠感觉地老天荒,所以最终二人分道扬镳。
如果张爱玲当初不是选择今生挚爱而是一个和她合适的人结婚,或许身为才女的她就不会过着悲凉的生活,晚年凄苦无依,孤独终老,让小团圆成为一场梦。
选择自己合适的人结婚吧,今生挚爱完全可以活在回忆里,也许不在一起生活,反倒能更长久地把对挚爱的美好留在记忆中,让你有个好念想,还能避免现实中真在一起不合适造成的心里落差。
感情是可以培养的,选择和合适的人在一起,在平淡中相守,在磨合中擦出真实的火花,这样的婚姻才有烟火气有质感,总好过像牛郎织女那样的今生挚爱天上人间,牛郎只能在七夕和心爱的她相见,平时只能孤独的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更婵娟”。
很多人往往都是先遇到今生挚爱,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一起,最后选择了和合适的人步入婚姻殿堂,时隔多年后虽不后悔认识今生挚爱,但更庆幸遇到适合自己的人一起面对生活,经历碰撞和融合后,有了所谓的夫妻相和幸福感,合适的人取代了挚爱,变成了生活中的唯一。
如果选择了和挚爱在一起,因为是挚爱,你多半会牺牲自我为他而活,爱他胜过爱自己,如果那个挚爱懂得心疼你还好,倘若他是人渣,可能你越对他好,他越自我膨胀,不把你放在眼里,有了孩子后你不光照顾小孩子,还要顾及他这个长不大的大孩子,不是自找没趣吗?
尤其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要想活出自己想要的幸福,我更支持选择一个合适但无感觉的人一起步入婚姻殿堂,他可以变成你伤口的愈合剂、破口衣服的小补丁,可以和你共沐风雨,共观虹霓,一起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何乐而不为呢?
活动链接:
「十万个支持吗」不合适的今生挚爱 VS 合适的没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