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已经步入了古稀之年,头发业已花白,脸上的皱纹也在增多加深,还有她老人家的背,也日渐驼了。幼小时,觉得母亲身材高大,可是现在,却感觉母亲越来越矮小,这也许就是岁月的无情所致使的吧!
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记得小时候,家里买了缝纫机,母亲自学了裁缝,什么男同志的中山装,女同志的便服棉袄,妹妹们的漂亮连衣裙,裤子,都出自母亲那双灵巧的手。街坊邻居的缝纫活儿也都纷纷来求助母亲,记得那时家里没有车马,所以庄稼地里需要用犁杖的活儿计,基本都是靠母亲给人家做缝纫活儿所结交下的人缘换取来的。因为父亲是乡村教师,说话做事还比较耿直,有时嘴不让人,所以难免会得罪人。幸亏了母亲的巧手,为家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印象最深的是,冬天里,母亲怕我们小孩子出去玩冻手,给我们用零碎的羊皮缝补上,外边套上烫绒的花布面给我们做的手扪子,特别暖和。在隆冬时节骑自行车上初中,凛冽的寒风都打不透。其实,这手扪子一针一线密密麻麻都缝进了母亲的爱啊!怎么会感到冷呢?
母亲还是心地善良的人。她心直口快,但是心肠最软,属于刀子嘴豆腐心的那种。亲属家有事,母亲和父亲都常常热心肠地跑在前,打官司告状的,解决家庭纠纷的……有时母亲说话做事不管他人感受,不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角度去思考问题,想必这和母亲没有读完小学毕业就辍学了,文化程度不高有关系。但是,母亲也有让我们特别佩服的一点,就是她小帐算得特别快。比如那时候冬天上集市上卖蘑菇,葵花什么的,顾客买完,父亲还要拿纸笔来计算还没有乘出结果,而母亲早都用她特有的口算方法算出了最后的金额,连父亲也不得不佩服她这一点。我想,我们姐妹四人的聪慧头脑,有一多半可能都是遗传于母亲。因为据我所知,我的舅舅小学时因为学习优秀,头脑聪明曾经跳过级,因此,觉得母亲读书时也不能差。
母亲生活特别节俭,用农村的话来说就是特别会过日子。小时候,经常是老大穿剩下的衣服给老二穿,老二穿小了再给老三。她从不乱花一分钱,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姐妹四人求学期间,家里凭着父亲微薄的工资及家里那不是特别多的土地,也艰难地把我们供出来了。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父亲在家里闲聊时,经常会嘲笑村子里的个别人家大吃大喝,不正经过日子,或者是都挥霍地到了抬钱的地步。这个节俭的良好生活习惯一直伴随母亲一生,直到现在,家里的经济条件好了,但是母亲的吃穿用度仍旧是特别节省。看到我大手大脚花钱,经常在淘宝网上购物,所以老是教育我:“一天天的瞎买什么啊?都填补那个网了,俩孩子呢,闹着玩的吗?该紧手就得紧手点儿!”我一边唯唯诺诺答应着,可是背地里仍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我家老三在过日子这方面,算是继承了母亲大人的衣钵,让我自愧不如。而我,经常被母亲嘲讽:“随你那个不会过日子的六姑了。”
母亲还是一个特别泼辣厉害的人。记得那时候,和左右邻居东西院的,因为一些琐事争吵起来。母亲一个人就能和邻居们干得热火朝天,根本不用父亲出面。记得我家西院老刘家有两个男孩儿,和我家因为中间的一条路垫土的事情发生了矛盾。他家女主人张口闭口骂我家什么“绝户棒子!(当时农村对没有儿子的一种歧视和嘲讽!)”这类恶毒攻击的语言,当时母亲根本不为所惧,反击道:“你家有儿子也是倒粪的机器,顺垄沟找豆包的货!”果不其然,我家姐妹四人还真给母亲长脸,都考上学出息了。而那个邻居家的两个儿子,却都没考上学在家务了农。
母亲更是一个真诚无私的人。无论和谁相处,真的有东北人的实惠劲儿,什么都和你掏心窝子的说,为此,我们姐妹四人也劝诫过她老人家,别啥话都和别人讲,但是母亲依然我行我素。母亲的无私更体现在养育我们四姐妹上,即使我们成了小家庭,无论谁需要什么帮助,母亲和父亲都会倾其所有。我想,这就是母爱的高尚伟大吧!不会计较儿女们是否会回报,只是满心欢喜地希望我们小家庭的日子幸福美满!我想,这也是普天之下所有母亲和父亲的情怀吧!正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人生七十古来稀!唯愿母亲大人身体健康,福寿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