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听顾骁老师《三步解决孩子问题》反思
2019年6月19日,通过永要联盟收听了北大学士、西交大博士顾骁老师的《三步解决孩子问题》的报告,内容是“关于孩子的问题和问题孩子”,这恰恰是当前许多家长、老师感到困惑甚至焦头烂额、歇斯力竭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所以引发了较大的争鸣。我有如下思考:
一、树立“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正如顾老师所述,时下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问题大致有:一是管控过多,严厉有加。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迫切,处处对孩子要求过高、过多、过细,处处为孩子做主,无视孩子的自立意识,孩子一直处于不断的挫折体验;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常常表现为自信不足、谨小慎微或者孩子强烈的逆反甚至孩子与父母的敌对关系。这也是我经常自责的地方,当时在自己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自认为自己是教师,“懂得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自己的孩子不能比别人的差”(其实是家长的虚荣心使然), 所以对孩子的要求非常的严格,甚至远远超出其他的孩子,总想“自己的孩子定是优秀中的优秀”,事实恰恰是孩子总是“不尽如人意”,家长气急败坏,更加严厉甚至打骂不断,长此以往,孩子厌学、逆反,家庭关系紧张,事与愿违! 二是给与过多,溺爱偏爱。“放在手中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无论孩子有何要求,家长一定会想尽千方百计的满足孩子,这样会令孩子觉得任何事物都是很易容就可以得到,缺乏努力和奋斗的体验。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无法无天、不思进取或者没有一点耐挫能力。一点点生活中的小事即出现较大的波动,稍有点挫折便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完善发展自己的愿望,比较典型代表的恐怕就是某明星夫妇的孩子。三是一些家长责任意识缺失、推卸责任。近期看到一个段子:有两个妈妈各自带着小孩坐地铁,其中一个妈妈说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玩手机,结果被老师发现,老师就把她请了去,说让家里协助一下,不要让孩子沉溺在手机里。“我让孩子拿手机,是想让孩子常给我打个电话,我又没有让他玩手机,老师那个意思我还听不出来吗?不就是说我不该让孩子带手机到学校吗?”“带手机到学校不是错,上课玩手机那才是错,可那是你老师的错,难道我还管孩子上课的事啊。”“要我管孩子,那我还要你老师有啥用?如果讲课讲得好的话,孩子还玩手机吗?”这位妈妈愤愤不平地抱怨道。另一位妈妈也附和道:“就是这样,不是有句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亏老师有脸叫你协助!”。由此,我想起今年春一件事实:晚上接近10点的样子,班里一名同学给我电话,“老师,我是***,我不上学了”“为什么?”“我在家写作业呢,我妹妹还小,不懂事,她一会过来骚扰我一下,一会过来骚扰我一下,我妈妈在看电视,我爸爸在玩手机,他们也不照看她。我嗷呜了我妹妹一下,我爸把我的作业撕掉了---”作为教育人,我真是无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完整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方密切配合、互相补充,形成教育的合力,才有教育效果的事半功倍啊!
宋庆龄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等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就是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教育也会在他们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永远也都是在一个人的身上能看到他的家庭教育是怎么样的,这就是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决定性的影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这应该是对教育最好的注脚。
二、“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顾老师说,针对问题孩子,第一步就是建立责任意识。我认为这个环节应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过程,如果我们仅仅简单的社会角色的划分,不能激发唤醒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可能就会形成一种对立关系。应该和孩子确认:成长、发展是他完整人生的必然要求,爸爸妈妈仅仅是在他成长的道路上的帮助者。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就如一辆汽车,推着或者拉着前进都很费力,要是加满油,它自己驱动,那可是跑的飞快了。
稻盛和夫说: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它不可能靠近自己。
三、“生活化的德育过程需要持之以恒”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用成人的绩效考核方式去促进孩子的转变,其实就是创设了一种成人世界的环境,是一种体验教育,这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这个手段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是孩子的自己成长的内驱力,其次就是注意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毅力和决心。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尝试过类似的这种方法,当时是让孩子一些学习的具体要求,比如作业、考试等和一些家务劳动给与赋分,分数用于消费、旅游和获得游戏机会,但是由于实验开始,相对较为复杂具体的项目,参与赋分的人员又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标准不一,时间不长便不了了之了。现在反思,顾老师的各个击破,每个阶段只是关注其中的几项,一种习惯形成了,再去培养另一种。这是比较好的策略。
四、“不断调整,提出更高要求”是教育成功的规律使然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我想,顾教授的成功,就是基于孩子的现有水平,确定了孩子将要达到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跳一跳,可以够到桃子”。是孩子可以通过努力就会实现的目标,就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激发他去实现更高的追求,从而实现孩子的不断成长。
在此,我想说一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出自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他说这句话的本义,只是在砥砺自己以及同行,严格自律,牢记教师的使命,珍视每一位学生,彰显了一个教育家的崇高境界,此乃其一;其二,关于“教好的”标准,如果我们拘泥于“平均分以上”,那么我们至少是有一半的学生没有“教好的”,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数学计算问题啊。洋思中学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办学理念,他们对“好”解读为:首先是思想品德的好,其次学习成绩的好。“好”的标准是指在原来的基础上进步了。我猜:顾老师的“成功”标准可能也是更多的是指“孩子比原来进步了”吧。当然,这种日出不穷、周而复始的小成功,“量变到质变”,最终出现我们理解的“成功”!
以上文字,即兴随意所发,限于个人认识水平,不经推敲,供批评交流。再次感谢永要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