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在心里种点数了。
前两天和朋友聊天谈到了关于“新穷人”的话题,朋友说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消费水平真的是越来越惊人了。要是今天某大牌出了个限量款包包,不知道有多少人宁愿吃一个月泡面也要出高价买,要是明天再出个iphoneXXX ,又有多少人恨不得花光了所有积蓄甚至分期贷款也要入手买一个,每天被各种“安利”,“种草”,很难不心动,于是买买买似乎成了生活最大的乐趣。
然而这一切的欢愉往往都终结于信用卡和花呗还款日到来的那一天,还款日一到便仿佛一下从“富翁”变“负翁”,生活好像回到了“解放前”。但人的购买欲却并未因此停下,毕竟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是便开始了无限期的分期,开始了信用卡的不断透支消费......他们的日常往往就陷入了“种草”,“拔草”,“负债”,”吃土”的恶性循环中,最后终于熬成了当代“新穷人”。
其实“新穷人”,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它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其著作《工作、消费、新穷人》中首次提出“新穷人”的概念,指在消费社会里,有缺陷的消费者(flawed consumer)、失败的消费者,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吃不饱饭的物质贫乏的绝对穷人。
"消费社会里的穷人,其社会定义或者说是自我界定,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有缺陷、有欠缺、不完美和先天不足的——换言之,就是准备不够充分的——消费者。"
理论中把“新穷人”定义为一种具有消费缺陷的群体。但“新穷人”本质上其实是时代的产物,并且神奇的是这类群体在当代是比较特殊的。他们往往都是文化水平很高,工作于高档的写字楼,有非常体面的工作,外表光鲜亮丽,对自己的白领身份有很高的期待和认同感,并且不同于旧时拮据度日的穷人,他们往往收入不低,月薪过万的人不在少数,但他们在消费方面体现的最大特点就是:挣钱不少,但花的更多。
他们往往是各种时尚大牌的追随者,吃饭讲究环境高雅,出行追求安静舒适,上班追求光鲜亮丽。他们虽然在外人眼中生活品质很高,但在存款方面却是名副其实的穷人,甚至需要靠多张信用卡和借贷才能维持自己“体面”的生活。
也许当你问他们,为了买买买而牺牲自己的生活品质,这样值得吗?他们还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值得。
其实仔细想想,这类群体不就是我们身边的很多人,甚至就是我们自己吗?每天朝九晚六的日常,挤着高峰期的地铁,堵在水泄不通的大街,勤勤恳恳赚钱,红红火火消费,最后却发现:“花钱如流水,赚钱如抽丝”,花的永远比赚得多。尤其是现在电子支付越来越先进,我们出门甚至根本不需要带现金,付款时常有种花的好像不是自己的钱的错觉,这种愉快的支付方式让我们有时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花了多少钱,只有看到卡里的余额时才傻眼。
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每天忙着生存,忙着消费,被肆虐的物欲横流席卷,被生活所控制,只能被动的被推着向前。日子每天过得像陀螺, 最后却既没有赚到令自己满意的物质财富,也没有实现精神层面的追求,这样的生活早就违背了我们努力的初衷。
脱贫致富是几乎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但我们都忘了我们首先最应该脱的不是物质上的贫穷,而是心理。
作为“新穷人”,也许在物质上他们并不一定觉得自己贫穷,但他们在生活上是一定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他们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实际消费能力,只有靠毫无节制的购买,不断用名牌包装自己,过上别人眼中“高品味”的优雅生活,只有得到旁人对自己社会身份的认可与赞美,才能获得自身的愉悦与满足。而这样表面的虚荣实则是不堪一击的,很容易就让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并不想说要“理性消费”,建立健康的消费观之类的话,事实上大部分喜欢买买买具有冲动消费特点的人,都很难改变这种行为习惯,消费时也并不会觉得自己很冲动。只是想说在每一次消费之前我们在心里应该种好数,量力而行。如果说钱的味道是自由的味道,那么当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野心与欲望之前,请不要提前过度透支你的自由,别为自己亲手搭建精神的牢笼。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实现财务自由,但没有“精神自由”的“财务自由”也仅仅只是虚张声势。
“钱在卡里,数在心中。”每次消费前,请先在心里“种数”。不做当代“新穷人”。
与其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的认可中,不如在你还有能力去创造更多的价值时,把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上,放在如何创造更多的财富上,你该把每一笔钱放在最值得的事物上,你该去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毕竟这世上除了买买买,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去守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