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升学季,朋友圈被各种幼升小、小升初的消息轰炸,报喜的,哀嚎的,几家欢乐几家愁。
(网络图,来源:斑马麻麻)
有个朋友跟我讲,孩子出生三年,一直很“佛系”,但如今在周围虎爸鸡妈牛娃的带动下,成了“佛系”中的“武僧”。
还有朋友跟我讲,自己好像得了“间歇性鸡血综合症”,时而唱“欢乐颂”,时而念“紧箍咒”,在焦虑和迷惘中感觉名校离自己的孩子越来越远。
对名校孜孜以求的背后,是父母对孩子“精英式”教育的渴望。
那么到底何谓“精英式”教育?是一周七天满满当当的培训?还是带着任务刷经历式的旅行?
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一定要给个方法论,那就先来看看人们眼中的“精英”有一些什么共性?
比如,外表干净,着装得体;举止大方,彬彬有礼;思维敏捷,谈吐清晰。
比如,会设想自己的未来,会安排学习和生活。
比如,有共情的能力,有宽容的能力,有抗挫的能力。
这些特征,看起来好像很“基础”,但放眼周边,又有多少人达到这个“基础”了?
归根结底,所谓的“精英式”教育,跟拔苗助长“鸡血式”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着眼于“全人”,它从最根本的内核出发——让孩子拥有“基础”,让孩子完整。至于某些知识、技能、特长,但凡一个完整的人,自然有能力做好这些。
(思维水平起到核心作用)
写到这里,很多朋友是不是很开心,原来“精英式”教育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啊!那普通家庭到底可以怎么做呢?对照刚才说的“基础”,我来谈谈个人见解。
一、培养审美意识。
审美能力,小到个人形象美与丑,大到明辨是与非、好与恶。通过审美意识的培养,能唤起孩子的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来看两张图片:
(网络图)
(网络图)
同为电影节背景墙,审美品位立见高下。上面那个,要是没有文字,我还以为是乡镇企业家颁奖现场……
还记得大学时同寝室有个女生,很会穿搭,总给人一种时尚精致的感觉。直到有一次看见她妈妈来学校,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审美是“传导”的,她妈妈就是一个打扮非常讲究得体的人,她的审美能力是从小耳濡目染而来的。
所以,我们普通家庭就算不能带孩子去满世界欣赏异域美景、品味高雅艺术,但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打扮入手、从孩子的着装入手、从家庭环境布置入手、从选择知名画家的绘本入手、从涂涂画画入手,日常给孩子创造遇见美的机会。
二、规范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不说大家也知道。都在重视都在抓,但长期坚持却不简单。
对孩子来讲,从最简单最易做到的开始。比如,我们在家主要抓这么几点:
一是礼貌用语挂嘴边。见人说“你好”,离开说“再见”,受到帮助说“谢谢”,打扰到别人说“对不起”,等等。大家可以想象以下,一个把这些词常挂嘴边的人,是不是让人很愿意一起相处?如果要说得功利点,礼貌用语成习惯,对以后入学面谈也有帮助啊!
二是自己事情自己做。大的层面有利于培养责任意识,小的层面有利于提升动手能力。我想起前两天幼升小民办面谈有道题是让组装一个手电筒,如果刻意押题,还真不一定能想到组装手电筒,但如果平时家里就让孩子自己做这些事呢?是不是很自然就会了?对普通家庭来讲,上这个手工课,上那个建构课,费时又费钱,还不如在家让孩子把自己的事情做起来,省力多了。
三是身形体态常提醒。上个月教育部门通报了一组关于学生近视及身体素质的数据,情况不容客观。我们宁波人讲,站没站相,坐没坐相,那是很糟糕的,不仅不美,还会进一步造成近视等其他问题。刚好我们家孩子是学舞蹈的,所以平时在家会结合舞蹈要求,练练亲子正姿操之类的。另外,买学习桌的钱就别省了,普通家庭买个万把块钱的学习桌足矣,对正姿还是很有帮助的。
三、提升思辨能力。
之前跟朋友聊到中美孩子的区别,其中一个就是思辨能力。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能力到底是什么呢?我不晓得大家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问题:阅读效率低下,讲话逻辑不清,没有独立见解。归咎起来,就是缺乏思辨能力。
教孩子“要素式”地听或读外界的信息。比如,有一次我们家孩子回来说白天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了。这里信息量就大了:是哪个老师批评的?她说了什么?她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的?她为什么这么说?她是用怎么样的态度说的?引导孩子想清楚这些问题,不仅能让他/她从负面的情绪中解放出来,也有利于他/她今后有合适的应对方式。
教孩子“结构式”地讲自己的话。有人问,讲话这个东西要怎么教,要不然还是送专门的机构好了。专门的机构当然有它存在的意义,但是如果在生活中能够创造各种表达机会,那是事半功倍的。比如旅行回来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结构讲讲旅行的故事,比如过年了按“学习-生活-玩乐”的结构讲讲新年的计划,比如和孩子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按“态度(同意/不同意)-事实/理由-总结”的结构讲讲自己的观点,比如三五个小伙伴一起,爸妈帮忙组织用PPT汇报的形式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因为我们家孩子画画不错,所以有时候还会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她理清思路再讲。有一次,我们分别读了有关松鼠和鼹鼠的绘本,就用图做了一次比较和分析,然后再串起来做一次“演讲”。
四、促进社交发展。
说到社交发展,不得不先提一下性格发展。我发现现在的父母好像对孩子的性格都有一致偏好,具体来说,绝大多数父母都偏爱外向开朗的性格,觉得那是“成功”的前提。
我认为,孩子的性格和社交能力应该要区别开来看。性格是性格,社交能力是社交能力。
外向的孩子可能在社交上会有一些优势,但也不代表社交能力强。有些孩子性格外向,喜欢成为人群中的焦点,但同时,这样的孩子可能伴有“强势”的一面,让其他孩子望而却步。
反之,有些受小伙伴欢迎、在班里是人气王的孩子,私下有可能是个安静的美男(女)子呢!
所以,社交发展不是改变孩子的性格,而是在尊重孩子性格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方法的运用,让孩子在社交上更加得心应手。
通过绘本来引导是个好方法,让孩子代入到绘本的情景中,父母可以“借题发挥”,比干巴巴说理好得多。
父母的亲身示范很重要,若父母的社交能力不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就很难让孩子get到社交的正确打开方式。
适时为孩子创造一些社交的机会。比如,给孩子办个生日party、带孩子一起参与组织集体公益活动等,都是增加健康社交的好机会。如果有可能,还可以让孩子主导开展这些活动,可以帮他/她理清组织活动的思路,让他/她锻炼组织活动的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
我们家孩子画画算个特长,所以我目前在策划一个“美丽乡村”儿童绘的墙体画公益活动,让她既能展现优点,又能产生社会效益,是一种的很好载体。
结尾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个焦虑满地的社会,我们无法阻止焦虑来袭,但我们可以在焦虑中依然找到方向前行。
当大部分父母在教孩子“如何做事”的时候,如果我们能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先教孩子“如何做人”,再谈“如何做事”,会不会开启普通人中的“精英”模式呢?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