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
或者你又是多重性格的?
据说我年幼时特别特别的外向,每见到一个陌生人就特爱打招呼,一路叔叔好、阿姨好、姐姐好、阿婆好的,小嘴甜蜜的不行,这热情的有时候会让麻麻觉得尴尬,特别是撞上那些不理不踩的人。
渐渐的我变了,变得不太爱说话了,遇到熟悉的亲朋时微笑着招呼……
然后长辈们会介绍着,这是我家某某,这个孩子不太爱和人说话,也不太爱叫人。
久而久之,仿佛就被定了性格。我就是这样的么,不爱说话,这是我的个性。
或许有时候,多说话,或者稍微说错话,是吵到长者了,一声呵斥就赶紧闭嘴了。
过去,麻麻常言,江山易移,本性难改。
后来,我逐渐的发现,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引导。哈!顿时天性被谋杀了。
认可和鼓励都能改变这些难以驱动的所谓的内向的个性。
如,《摔跤吧!爸爸》,一个总是打击的教练和一个鼓励的爸爸。我想我更喜欢后者,鼓励给予你莫大的认可和无比的力量以及点燃的自信。
我想我应该是双重的性格,遇到合的来的人时话语会多一些,遇到不熟悉的人 沉默多一些。
总之而言,通常我还是一枚内向者居多。过去是那种不太爱说话、聊天会紧张到脸红、业余时间喜欢宅在家里的人。
但这并不影响我用文字来表达,也并不代表着我不关心ta人。
内向的孩子通常比较讨人嫌,我内向并不代表着就是没有想法。
今天剽悍晨读分享的书籍是《内向者沟通圣经》。
沃伦·巴菲特、比尔·盖茨和马丁·路德·金,他们除了都是偶像级人物和卓越的领导者之外,还有什么共同特征?其中一个答案是,他们都是内向的人。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内向者如何像他们一样,通过打破自己的性格局限,发挥更大的优势。
看了如上这则,就仿佛是闺蜜安慰你一般,其实抑郁症没什么?每个人或多或少的会有一点的。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般踏实。
其实内向也没什么?假使生活中的人们全是一个调调也蛮无趣的。
我们分三点来解答:内向型人格、内向者困境和内向者法则。
内向型人格
其实「内向」不仅靠表面的言谈举止和兴趣爱好来判断,它是一种人格倾向,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内向」特质,也会有一定的「外向」表现,就像天平的两端,并无绝对好坏,就看哪一边偏重多。
过去的我,喜欢安静,不太喜欢外交,也不太喜欢说话,通常以倾听为多,我想我应该是内向的。
但是在熟识的人面前可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有人说我是开朗外向的。
内向者困境
001 更易遭受压力
的确,内向者在职场中,不吭声,总是默默的独自肩扛,这反而是很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一面。闷声吃苦头,心里会有一股很大的委屈。要学会及时的沟通,别把自己憋坏了。
002 时常被人误解
不善于表达,在外人的眼里就代表着没有想法。被人误解是常有的事。比如,时常有内向的朋友道:“我越是在喜欢的恋人面前越会紧张的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003 难以经营关系
明显性格开朗的人具有天生的亲和力,但是内向者首先要克服自己内心的焦虑。
相比之下经营人际关系要困难的多。
内向者法则
第一步 准备(Preparation)
内向者在公开的场所容易有压力,通常是紧张、怯场。这时候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才能应对自如。
第二步 展示(Presence)
内向者通常不善于展示自己,有一个技巧是专注于此刻和你在一起的人,勇敢真诚地表达,就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我通常是带上自己擅长的工具:相机。
第三步 推动(Push)
生活中,我们是频繁的和人群在打交道。无论是职场还是别的,都是团队间的相互合作。过去的我觉得其实孤单也并不影响生活的质量,但是现在的我觉得其实多一些朋友也挺有意思的。内向的朋友可以主动的向ta人打一个招呼,不要留给人错误的意会,高高在上。当你跨出了第一步的时候,其实发现多不难。
第四步 练习(Practice)
无论何者学习,均是通过近一步的练习。胆子大一点,心细一点,脸皮薄一点。
其实没什么好尴尬的,即使错了,又没有人会笑话你。
内向的童鞋们可以先尝试跟我们小灶群的同学们打打招呼,唠唠嗑。
熟来熟往的,别倒时候只是遇到需要晨读点赞的时候求人家帮忙时,才去发出邀请,这 才觉得唐突和尴尬。
有句话说,熟人好办事。我想,通常我在点赞的首先印象里,就是先给朋友自然的投上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