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为自己是拥有独立意志的个体,但实际上我们仅仅是基因的载体,是基因的奴隶。
相对于基因来说,我们的生命非常非常的短暂,基因的延续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类寿命的长短。只要我们一代代繁殖下去,基因就可以“长生不老”,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一代代的“我们”早已化为烟尘。我们最关心的是自己如何能有更好的生活,更长的生命,而基因最关心的是自己如何能持续地延续下去。绝大部分情况下二者是统一的,但有些时候二者是有分歧甚至是充满敌意的。
年轻时我们一切行为的最根本动机是找到另一半以产生后代,中年时我们顶住所有的压力而拼争只为更好地抚养我们的儿女,而老年时,我们被自然而然地抛弃——对于绝大多数中年人来说,对自己父母的付出不及对子女付出的百分之一,虽然他们十分清楚总有一天他们也会老去。
为什么我们对别人的时候通常自私,对自己的孩子就无私了。因为对于基因来说,当没有小孩的时候,你是唯一载体,所以你最重要,基因“要求”你必须保护好自己,其实就是保护好基因本身。而当你有了小孩之后,基因已经传给下一代了,你就不那么重要了,小孩才最重要,所以基因“要求”你不惜损害自己的利益也要把小孩保护好,实际上还是保护基因本身。这本书最震撼人心的观点是,我们以为自己是拥有独立意志的个体,但实际上我们仅仅是基因的载体,是基因的奴隶。
而婴儿,也不是一张白纸,人之初,就有因继承基因而拥有的复杂的大脑,人性是本恶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义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而关于美德的教育大抵是在家长有意识的教育中最先传授给子女的。
我们的存活,有什么意义呢?
作者理性且残酷地说:没有意义。
这本书的确使人沮丧,作者在再版序中提到有人甚至因此丧失生活的勇气。但人类在基因的驱使下,已经创造了如此壮美的文明,摆脱诞生之初的迷茫与空白。一个人,他可以走在时代前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一生,如居里夫人、尼古拉·特斯拉、布莱克等等(其中不乏未生育,传递基因者)。这是教育的力量胜过了基因的操纵吗?可能吧
毕竟,从文明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是我们选择更难的那条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