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和仓储是最基本的物流服务,使贸易成为可能。”——尤西·谢菲
17~18世纪,以贸易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的主流策略是重商主义,利用补贴把出口最大化,利用关税把进口减到最小。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意识到,重商主义不可能同时给所有国家创造经济增长,因为一个国家的出口是另一个国家的进口。
1776年,亚当·斯密基于劳动生产率分析,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如果各国专注于绝对优势和开展自由贸易,所有国家可以同时达到致富的目的。按照他的论点,假设每工作1小时美国可以比英国生产更多的小麦,而每工作1小时英国可以比美国生产更多的布,如果这两个国家的劳动力工资都一样,那么应该让美国生产小麦,让英国生产布,实行自由贸易,相比自给自足,这种分工对两个国家都会有好处。
当然,如果当地没有替代品,进出口贸易自然会增长,好比日本进口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中国采购智利的铜,因为日本没有石油资源,中国本土没有足够的铜矿石可以满足需求。铝、铁、黄金、小麦、水果都是一样的道理。而这样的贸易模式需要两个基本的物流要素:运输和仓储。
那么中国最早基于物流展开的贸易是什么样呢?
众所周知的应该是“丝绸之路”,这是一条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这条充满奇幻色彩的路线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我们在这里主要谈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东汉时期,中国商人开始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运送丝绸、瓷器经海路由马六甲—苏门答腊来到印度,并采购香料、染料运回中国;这是最初的货物运输流程,过程缓慢且难度系数大,通常交易品都是保质期长且易于存放的。魏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广州为起点,对外贸易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到了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进入极盛时期,曾到达亚洲、非洲39个国家和地区。而明清两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
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运输技术和经济性的原因,货物运输通常需要在某一中心点进行集中和整合后再进行运输,而不是起点和目的地之间的直达运输。在明清时期,广州就是这样一个中心点,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物流集群。
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国际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尤西·谢菲教授在《物流集群》一书中从历史、地理、人文等等各个方面阐述了物流集群这个概念,作为物流学界的一部重要学术专著,这本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这本书并没有教科书式的说教,书中用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故事、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系统的阐述了物流集群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
当代中国杰出经济学家吴敬琏亲笔作序推荐!
麻省理工学院供应链管理精髓!
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融入国际物流体系的最佳实践指南!
《物流集群》 [美] 尤西•谢菲(Yossi Sheffi)著 岑雪品 王微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