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认知突围》是一本有助于提升自我认知能力的一本书,可以有效解决不知之无知的问题,很值得推荐的一本书,下面是读这本书时的一些摘抄,是个人感觉能够触发思考的一些话。
顺便谈一下我个人对可以进行强推的书籍的看法。就我个人感触而言,一句话或者一本书好不好,关键在于它能否引发你的思考,如果能触发你的思考,得到一些感悟,那么对于你来说这就是一本极好的书。而《认知突围》对我来说就是这么一本书,所以强烈推荐大家看一下。
2018-11-02 更新:删除因缺失上下文导致概念不明难理解的部分,部分句子加粗
第一章 来,狠狠抽自己耳光:重新认识自己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广义上来讲,认知也是一种智慧。
机会并没有那么依赖运气,机会之所以没有青睐你,是因为你并不具备开启它的条件。
非刻意的不懂装懂是自我认知上的巨大缺陷,就是非但我不知道,而且我竟然不知道我不知道,这是个很要命的事情。不要以为“装”这个词只是主观故意,有些“装”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
如果你真的认为它有理,你愿意学习,也就是你真实地看得到它的好处,并且这个好处正是你要的,那你又怎么会不去践行呢?不去践行的原因要么是你并没有真懂,要么是你并不认为它一定能指向某个你想要的结果,要么是它带来的结果并不足够吸引你。
如果不能在合适的时间降临在合适的地点,根本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机会不是从天上砸下来的,是靠你用资源自行开发出来的。
第二章 成为一个睿智的人:重新认识知识
知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
我们的判断依据是知识的高低层次由“自我附加值”的多少来决定。
要学会深度思考,首先得弄明白深度思考的目的。深度思考最主要的目的是给自己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吗?并不是。元知识是底层的基础和算法,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而深度思考则是对元知识这种底层算法的测试和修正的过程。
第一,分享是一件利己利人的事。我把好的思想或方法论分享给你,你多少有所得。反过来,也许你会提出一些不同的东西,触发我更多的思考。哪怕你并没有提出什么新见解,单单是我自己在分享的时候,也是一个对知识的自我记忆和强化的过程,依然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二,分享是一件能倒逼你完善知识体系的事。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要做一次分享之前,就会特别主动认真地学习,原因就是怕出丑,分享的对象人数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
第三,每一次分享过后,将各类反馈进行归类和收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方式。因为随着你分享次数的增多,你会收集到各种各样的见解和问题,这就跟雇用了一批黑客帮你“捉虫”一样。现在你免费雇用了一大批的分享对象,帮你找出自己还需要往知识体系里添加些什么,或者原有的体系有什么逻辑问题,简直是太划算了。
第三章 挣钱是一门手艺活:重新认识金钱
"穷人并非天生道德水准低下,而是他们受到的诱惑更多、更大,因而保持道德操守的难度相对也就更大。”
劳动力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凝结在上面的无差别劳动,还取决于需求和可替代性。
一个人的渴望程度决定了他的态度和行为,没有强烈企图心的人自然会在行动力上体现出懒惰。
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变化决定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如果你起早贪黑挑大粪,但并没有人有需求,那么你就做了无用功,你的单位劳动价值为零。就算市场上确实有这个需求,但由于你的劳动力可替代性太强,市场供给远超需求,这也意味着你不干有的是人干,那么你的单位劳动价值也依然会很低。
第四章 赚时间就是赚寿命:重新认识时间
比如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贸然寻求他人的帮助,理由仅仅是“我遇到了困难”。最常见的就是,在网络上能轻松找到的非开放性问题,非得让他人给予详细解答。如果一个人确实接触不到网络,又急着需要答案,那么还是可以理解的,只要给出对方需要的价码就行了。如果不是,这就是一个很坏的习惯,往大了说,是心地坏。每个人的时间价值都与你的同等重要,都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你都不想浪费自己的生命去寻找答案,何以有自信认为别人会为了你浪费生命呢?
资源优先级最高的,肯定是你的“自身资源”,比如你的体力、脑力、钱。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在这一层面被解决。比如你花 10块钱可以在隔壁的停车场停上两个小时,就别打电话给你的朋友,问他的店面正门前能不能让你“堵”一会儿。比如网络上已经出了苹果手机某个版本的“越狱”方式详细教程,就别拿过去给你的朋友,让他帮忙捣鼓一下。这样做的好处是,长久相处下来,大部分人在收到你的求助时,大概率都会遇到非他帮忙不可搞定,或连他也不能搞定的事情,这样,要么他坦然拒绝,要么他也不会觉得大材小用。这是一种尊重他人能力的行为,也是一种尊重他人时间的行为。
第一种是真操别人的心,这些人并不坏,但很容易踩过别人的界。如果用个短语来概括,可以是“没有界限感的好人”。他们通常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到了后来往往分不清楚事情本身到底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白白浪费注意力,还很容易惹人反感。
第二种是假操别人的心,这类人占比也不少,借着替你操心之名,其实操的是自己的心。比如很多父母催婚和催生的理由往往是受到了来自亲朋好友的压力,他们替儿女的终身大事操心,其实只为了自己能减轻一些社会压力而已。这种假操心比较隐蔽,原因就在于当事者可能因为接受不了自己的自利思想而不断进行自我麻痹,从而真的以为自己有真操心的成分。于是,明明是事不关己的事情,竟然找得出所谓的“正当”理由。
第三种还是假操别人的心,与上一种不一样的是,这类假操心的人不仅不是借操心你之名,得利己之实,甚至还带着坏心,盼着你不好。他们千方百计地打听你的狗屁倒灶的事情,就是为了给自己找一点慰藉。你要是好好的,他们反倒给自己添堵,但你若是真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他们能在明明得不到任何利益的前提下,自己创造出利益——心里暗爽。这类人的注意力滥用可以说是最严重,也是产出最低的。
方向大于程度,这是一个常识。在正确的方向上,行一步就有一步的效果,只是快慢和机会获取上的区别。而在错误的方向上,走得越快生命就被浪费得越多。
很明显,如果你在流水线上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那么哪怕你将时间的利用率调整得再高,我也不会认为你赚到了时间。因为几十年如一日本来就是一日,不仅没有赚到时间,而且单纯从时间的角度讲,你就是在荒废生命。
财新传媒主编王烁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另类二八定律,说一个人如果肯认真学习,花上 20%的精力就能在某一领域做到 80%的成绩。
在大多数领域,这是符合实际的,因为大多数领域并不存在多高的学习壁垒,基本一段时间后,游戏规则和小技巧都已经摸得很透了。如果这个人要继续接近 100%,就非得把剩余 80%的精力花上去才行。道理也很简单,多数领域都是易学难精,从 0分到 20分,肯定比从 80分到 100分容易得多的,所以越到后面,每精进一点就要加倍地花力气。
第五章 没人真正为你好:重新认识关系
恋爱和婚姻要保鲜,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
一个人如果试图在婚姻里占据绝对主动,就已经失去合作的基础,将合作变成了压迫。只要这种想法一产生,婚姻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入囚徒困境;如果你为自己着想,那么我当然不能吃亏;如果你不为自己着想,那么我为自己着想就更合算了。
知恩图报并不正确,既然知了恩就不要图,要马上报,因为恩情会随着时间被打上折扣。
没意识到恩情折扣,没及时还上,就会造成认知不一致的状况,一方认为对方寡恩薄义,另一方认为对方小题大做
有人觉得相处嘛,很简单,我总是给他人提供关心和帮助总是不会错的,只付出而不求回报,这应该是最稳妥、最不容易得罪人的相处模式了吧。很可惜,有这样的想法就入了误区,关心和帮助他人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的。有些人内心强大,不那么需要他人的关心,于是你可能很容易就会掉入“过于热情”的陷阱,反而给对方造成困扰。
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当平行交流或实力不明的时候,多数人都会想争得比对方更大的话语权以建立交往优势。因此我们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试探他人的界限范围,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尽量保证和平的前提下,替自己谋到更多的利益。就拿开车来说,在没有隔离栏的路上,新手通常会尽量往右靠,但老司机会告诉你,这样是不对的,你该尽可能往中间走,这样才能在跟对面来车的博弈中争取到更大的可避让空间,避免因突发避让撞到右侧的非机动车或行人。
当我们通过擦边球触碰到他人的警戒区,察觉到对方的抵触心理时,会暂时退出来,然后在潜意识里画上一条警戒线。在重复上述行为几次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区就这样被建立起来了。
占便宜型人格就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多说无益,对这类人避而远之就是了。老好人型人格常见于某些公司同事,对人和气、人缘好,但很容易被人当作情绪垃圾桶和保姆,长久下去自己痛苦,别人还容易不把你当回事。共享型人格常见于好兄弟或无心机的七大姑、八大姨,他们通常会非常热心地帮助你,但同时也很容易踩过界,入侵你的私人空间。虽然他们可能没有坏心,但有些时候会令人很不自在。
第六章 如何过好这一生:重新认识人生
努力有着许多“坑”,并非仅是看上去努力就能达成目标。
我们的生命里,一直都只有孤独的自己。
我看到过很多人,他们总想做别人的主,不是给建议,而是直接替别人做决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心理?这源于我们自身对于人生和生命的一种恐惧。
做别人的主,本质上就是希望将自己的意志活在别人的身上。给自己一段时间的第二次、第三次生命,你可以看到自己的意志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却无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实在是一次非常划算的买卖。
每一个独立人都无法做另一个独立人的主,这是由我们不具备替别人承担责任的能力这个天然属性决定的。
因为这意味着放弃了用“懒惰”给自己的认知不足和能力不够当借口,你再也不能说出“只要我努力,就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这样的话了。
他们的努力仅仅能叫作“埋头做事”,却并没有目的性地想从中习得什么。于是,这种努力在缺少了脑子的参与以后,可以被称为“瞎忙活”。
没有主动把控方向的被动积累,一般来说,进步效率都非常低下,且很快就会遇到天花板。
“直接帮助对方避坑”肯定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方式,因为我们“做了别人的主”。但提醒别人避坑这回事,连我自己也常常忍不住去做,因为出于感性。但若是出于纯理性,这种提醒他人避坑的行为从长远来看,却未必能给他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年轻人积极避坑不一定是好策略,只要你会思考、会总结,坑是没有白踩的。
那些成绩特别好的学生,特别好与人分享。你有什么不会的题目去问他,他会把自己会的跟你说得明明白白。当然他也有不会的时候,也特别不耻下问,哪怕你的成绩不如他,他也不觉得“丢脸”,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成绩再好,也不可能在知识上真包含所有不如他的人。
阻碍别人进步不仅对自己于事无补,还会拉低自己所在群体的平均值,以致未来有可能影响自己的高度。
我接触过很多牛人,他们都是非常善于听取意见的。但在普通人看来,他们却是固执己见的,那是因为普通人的建议对他们来说通常不具备“建议”的意义。牛人显得固执己见,是因为他看得到别人的不牛,而不牛的人固执己见,往往是因为害怕一无所有。
当我们聚焦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时,做出了看似最适合自己的决定,或者给出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评价。然而,当我们把可视的范围扩大,刚刚明明正确的决定和主观评价可能因为其他因素的加入突然就变得不再正确,所以用更大的空间跨度去看问题,显然就会更接近真相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