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女儿有了一次很深入的谈话,起因是舞蹈班是否还继续上,就这个话题我们聊得很深入,开始她情绪上有点波动,我的状态也不好,导致刚开始就有冲突了,积极暂停之后,由老公出面去先和女儿沟通,听到老公走过去问她:“现在心情好点了吗?想不想把刚才的 话题继续聊下去?”于是开始了新的沟通过程,这次主要由老公主导,他给女儿分析了课内学业需要如何完成,课外部分怎样对待,可由她自由选择,按兴趣喜好去选,她可以充分自主。同她聊到现在中国社会教育的现实问题,无论是小升初、中考、高考都是要看基础科目成绩的,无论我们怎么去逃避当下教育的矛盾之处,只要在这个体制下必然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看分的时代,回归到最重要的事情上,那就是先把课内完成,其他的自己选择是否继续。分析到将来每一步的走向,也希望她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她是学生,学习本身并不是想象中的快乐,它确实很枯燥,而学生时代在整个生命中真的只有短短的十几年,相比到整个人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时间,而这个时间如果没有真正的用好,流失的也就没有了,等大学毕业那时候人生会进入另一个阶段,工作、结婚、生子虽然看起来可能离她还很远,只是真去想的时候,时间不等人,转眼即逝。
我们分析了当下高考的改革,以及对语文越来越重视的方向,未来需要的知识面要很广,而这些需要来源于“书本”,这里真应了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需要很大的阅读量,而语文也无法在短期内补充,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无论坚持一件什么事,只要坚持了都会有收获,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练练不忘必有回响”,而我现在也是在坚持练习的。
整个晚上谈论的话题很大很广,从来没有想过会对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谈论那么久之后的事情,没有畅谈过人生,而这一切都源于“兴趣班”,回到我们最开始的话题,当下的课外班是否坚持上,是不是喜欢?当问及她是不是喜欢的时候,她每个都喜欢,完全不想放弃任何一个,而在这个基础上还有想学的要加进来,起初聊天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放掉一些她自己不喜欢的,结果没有想到任何一个都不想放弃。这是她的选择,很出乎我们的意料,在我内心中开始怀疑,她是真的喜欢吗?她出于什么目的?她为什么不想放弃......很多很多问题在我的脑海里,甚至开始怀疑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喜欢,喜欢是什么样的感觉。不断地去给她形容“喜欢的东西是自己从内心去想做的事情,无论它是否困难”,最终她要放弃舞蹈班。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可以结束了,刚微信中一个朋友谈到“梦想”,我也开始问自己,我的梦想是什么,又问女儿的梦想是什么呢?听到一句敲到我心灵的话,“我没有梦想了,我已经放弃舞蹈了”,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在她的心里“舞蹈”就是她的梦想,尽管她并没有经常练习,但那都是她的梦想,而我们差点就葬送了女儿的梦想。
我开始重新看待她的思考方式,第二天送她上学的路上,我不甘心依然要和她确认兴趣班的问题(其实是担心她上太多,太累了,我的私人逻辑在做怪)。
“你怎么看待你的课外班?出于什么目的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你是真的喜欢吗?”这就是成年人的思维,孩子不愿意学的时候使劲的往前推着让他们学,真的去做坚持到底的人时又担心累着,又在想是否真的喜欢。其实孩子很简单,她并没有我们那么目的论,她真的只是出于自己的内心,所以的负担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孩子并没有把那些当作负担,她反而很享受其中。晚上放学的时候,她自己已经完全安排好晚上自己要怎么去做了,把节约的时间用来画喜欢的国画,课外班还是按步就搬,作业用更快的速度完成,自己还想到节约时间的办法。
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听到她内心的声音,没有冒然的替她决定什么事,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女儿其实是有她自己的打算的,她自己准备再上一段时间舞蹈,自己再感受一下之后再决定,在画画上更是这样,先画一段时间,然后看看自己是不是喜欢这样的国画形式。有时候真的很佩服一个六岁多的小姑娘可以有这样清晰的思路,对自己的事情可以这样认真负责的去思考,真正在做自己的主人。
通过这件事,让我对她有了新的认识,她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而我需要做的就是她的副驾驶,在适当的时候给她需要的引导,或许这就是需要我大步放手的开始吧!
感悟: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内心,我们对待孩子的行为。沟通是桥梁,它可以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关键是我们要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