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书和路两者关系如何?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余秋雨先生如是答道。
是啊,路亦是书,行走过程中,所行所经所感,皆书籍般启人心智,此谓“文化之路”。也正因如此,我更愿意称余秋雨先生为“行者”,而非普普通通的作者。
作为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千古历史纵横了。泛舟赤壁之下,那是对于苏子“乌台诗案”的忿忿不平;立于天一阁前,那是对于范氏家族多年藏书的敬佩;行于尼罗河畔,那是对于文明消逝的伤感……由今溯古,跨越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余秋雨先生,用他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铺陈开一张联系起时间与空间的图,纵横之间,得以窥视世界文明之冰山一角。
文化苦旅,着重点应当放在“苦旅”二字。
何谓“苦”?我想应是行程之苦,修行之艰。跋山涉水,双脚疲累,当是苦的;吊古思今,感伤文化,直面历史的沧桑冷漠,更是苦的。本书最吸引我的也正是这点。翻开书,扑面而来的便是历史的厚重感。古巴比伦、古埃及,再到波斯、希伯来,无数文明的兴起与消逝,毋庸置疑,都在这漫漫时间长河中涂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当掀起历史的长卷,近距离感受到这文明冷酷的兴衰,于作者于读者,都是一次艰苦的历练,一次穿越时空的修行,置身于此,伤感也自然在所难免。
何谓“旅”?我想应是山河之旅,灵魂之行。双脚行走于土地之上,山河之间,才能真正地感知并震撼于世间万象,也才能真正领悟并喟叹于人之渺小。在这个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构筑于钢筋水泥之上的时代,人类渐渐地开始远离大地,远离自然了。因此,这趟旅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归乡之旅,也是一次追问之旅。多年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再一次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那充满疑惑的灵魂终于再一次向自然发问。山河草木,精神也终于找到了归宿。
余秋雨先生就以这种“苦行”的态度走完了全程,思考完了全程,写完了全程。笔墨之间,清晰可辨他对于生命,对于文化的深深思索,以及对于此深深的感伤之情。这也便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吧,我想。
用双脚去行走,用灵魂去追问,用头脑去思考,用纸笔去写作,那么路也就变成了书,书也就变成了路。行者,也就行在这路书之中,山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