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伊始,我给自己定了几个小目标——攒钱,健身,旅游,学车,看书......写的时候毫不费劲,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一年快过去了,那些小目标好像都没有真正达成,混混沌沌又老了一岁。
不过,今年我却做了一件计划之外的“壮举”——辞职,回家,考研。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突然想考研。做这个决定,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工作的两年里,从没有一天停止过继续深造的想法。我很了解自己,尽管也爱钱,爱女人都爱的东西,但更爱知识,更爱精神上的充实和自由;纵然此生无法大富大贵,也要做红尘中潇洒自由的精神贵族。
其实现在,很多人并不缺钱,缺的是信仰,是思想,是一种能称之为灵魂的东西,不是嘛?
想起大四时,种种选择摆在我面前,我也酸甜苦辣尝了个遍。先是有保研的机会,中间闹了多次乌龙,最后成绩分毫之差,到底还是落选了;又想考研,国庆在家翻了几天政治,思来想去,放弃了;回学校之后开始找工作,还算顺利,于是也就安心上班,把继续读书的事暂时搁在脑后,想着曲线救国,先上几年班再说。
现在想来,当时走过那么多弯路,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没有想清楚到底想要什么,所以浅尝辄止,难下决心。但是又很感激当时的决定,如果没有这两年工作经历,我想我不会像现在这样成熟,不会像现在这样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更不会确认此生要走的道路。人生往往就是各种机缘巧合下的结果,祸福相依,都是一种收获。
过去的两年里,白天上班,偶尔加班,晚上和周末闲时就看看书、写写字,觉得这样的生活平静舒适。我并不是什么雄心勃勃的女人,要在职场上吒吒风云;生活有趣不无聊,对我来说就够了。只是这种安逸之下,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是一种不甘心,不满足,是一种对自我更高的要求。多读书吗?好像还不够;于是,继续深造学习的想法一次次在心底如潮涌。
有的人读研是为了逃避现下的工作压力;有的人读研是为了将来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有的人读研纯粹只是因为自己喜欢。我知道自己属于第三种人。在职研究生也好,出国留学也好,国内全日制研究生也好,都是为了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完美,至于提升之后能不能找到更高薪的工作,却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因为我总在想,只要人在进步,物质上的生活将来总不会太差,不要把全部心思放在这上面,现在还年轻,要多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奔波。
反复掂量了许久,终于在八月底下了辞职回家备考的决心。我的设想是顺利考上研究生之后就安心读书,硕士、博士,一路往上读,最后看是否有幸留在大学当老师,圆自己多年来藏在心里的梦。我把这些想法告诉同事,他们说,你很适合当老师。心下十分欣慰。
这里应该插播一下让我下定决心的契机。
那天我帮深老师写一篇公众号文章,推广《月亮与六便士》的舞台剧。构思的时候,想起大学舍友红姐,她曾经非常喜欢毛姆,经历也和那本小说十分相似,一瞬间灵感喷发,很快就写完了。
红姐是把文学和读书当作此生必定要去做的事情,其优先序列不会因为别的事而改变。截止到现在,她已经第四次考研了,就是为了走进心仪的大学,踏上自己早已规划好的路,风雨无悔。你笑她痴也好,笑她傻也罢,我却从她身上汲取到一种韧性和力量,一个人能如此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有勇气付诸实践,该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写着她的故事,心里的思绪被一点一点勾动起来,写完的那一刻,我忽然豁然开朗。我去找红姐聊天,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她很支持,也劝我说趁现在时间还来得及,最好辞职专心备考,说不定今年就能考上。我便下定决心。
于是,我给老板提辞职,给很多同事朋友一一道别,请他们吃饭,也开始着手转租房子、拖运行李回家。他们听到我要辞职离开北京,第一反应都是“啊?为什么?”继而听到我要回去考研,又说“好棒啊,加油,我们看好你。”在北京待了六年,在跟他们相处了一年多,老板、领导、同事都处的很好,骤然离开说实话是很舍不得的,但是他们的鼓励又给了我更多动力,让我不忍,也不能辜负。
备考的三个多月里,收到太多同学、朋友、亲戚长辈的鼓励和祝福,也得到很多朋友的热情帮助,真的无比感动。不知道自己踩了什么狗屎运,从小到大遇到的同学、朋友都特别好,没有她们的影响,或许我不会成为现在的我,那个有点骄傲让自己有点开心的我。
9月底,我终于离开了6年前一心向往的北京,回到家开始专心复习。备考的时间很紧张,只有三个月;备考的生活很单调,每天吃饭、看书、睡觉,惊不起半点儿波澜。不过,却很充实。我是带着学习而非应付考试的心态看我大学时的教材,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西方文学史、美学、文学理论等等,在看的过程中重新梳理知识,重新构建框架,有一种学有所得的满足感。即使在看枯燥的政治,也觉得很有收获。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都是享受这种状态的。
终于考完了。突然有一种失落,一种空虚,没有目标之后只剩下茫然。在家看了两天电视,决定还是好好看书写字,毕竟我正在奢侈地享受着很多人梦寐以求而目前不可得的生活。不管结果怎样,我都不会后悔;如果今年没有考上,明年我仍旧要继续。
不就是考研嘛,每年都有上百万人考研,至于写得这么矫情嘛。话虽如此,但它确确实实是我过去四个月来的心路历程,就因为它,就注定我的2016年不平凡,值得我为之一书。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尤其在人年轻的时候。”深以为然。不过我也觉得,人不必着急去做出选择,专心做好当下,等选择来临的时候,往往看得更加清楚。
这就是我今年最大的收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