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Emily Wang 图/ Emily Wang
我曾经多次被问过这样的问题:“您的宝宝是属于外向的、还是属于内向的?”每次,我都会迟疑一会儿、不确定应该怎样回答。算是外向吧?因为她很顽皮。可是,她却又非常害羞,见到生人甚至是熟人都要腼腆扭捏好一会儿。那她是内向吧?可是我又实在无法解释:她为什么在“慢热”之后就会像一个小疯子一样满教室乱跑,用她体育老师的话说:“甜田有像小男孩儿一样的性格”。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判断。我的这种无法判断还经常来自于她对我的预期的颠覆:在很多次我以为她会如何如何的时候,实际上她并没有如何如何,而她的这种并没有如何如何,也让我不止一次地意识到——她是妞子,她是孩子,我真的无法用一个词语、甚至一句话就把她定义清楚。
妞子第一次坐班车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那段时期的妞子不是一般的害羞。比如几天前刚刚一起还玩得很开心的人,再见时却又会害羞,躲着不出来,这种扭捏大概要持续一个多小时,等客人要说拜拜时,她才刚刚适应,想跟人家玩,可是人家又要走了,这时的她难免又会难过失望。她这种纠结,还会表现为死抱我的大腿,或者在人家逗她时使劲地拽我的头发、甚至掐我。那个时候我可真发愁了,担心她上幼儿园适应不了。
幼儿园离家有些远,她不得不坐班车。在正式坐班车前,我陪着她体验过一次,主要是看看班车是否安全、老师们是否负责、妞子她是否适应。半个小时的路程,她坐在我旁边,有些新奇,又有些不自在,时不时地在看东看西的间歇、一定要转过头看看我。看到我在,她就很安心,看见我看着她,她也会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一下。
紧接着的周一,在正式开学入园的第一天早晨,按计划她要一个人坐班车去上学。想想,小小的她,一个人,踏上那辆完全陌生的车,坐在一个都不认识的前后左右的小朋友们中间,晃悠大概半个小时,去和完全陌生的一群人、在陌生的教室里、度过整整一天。
三岁,入园第一天。同许多妈妈一样,我那时真的是谈“分离焦虑”色变,再结合她那时的表现,我自然是忍不住担心。她不仅要应对入园,而且要比其他的孩子多一个考验:班车。对于一个出门就只坐过家里车子、并且都还有爸妈陪在身边的娃娃来说,她会不会因为害怕而哭闹着不要上车去幼儿园呢?
吃饭时,我在心里捏了不只是一把两把的汗。吃过早饭后,我紧紧地攥着她的小手,带着她一边聊天一边散步到小区门口,等车。在路上,我做了两手准备:如果她真的哭着不撒手,不肯让我走,不愿意一个人去坐上那硬梆梆的座椅,或者不愿意去新幼儿园,那我抱起她就往回走。
但是,事情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发展。
当我把她交给班车陪同老师的时候,她一点儿没有抗拒,而是很自然地松开我的手,非常配合地让老师把她抱过去,坐在座椅上,看着老师帮她系好安全带。
“甜儿,往后靠,坐好。”
她笑眯眯地看着我,点头,“嗯”。
“在车上一定要坐好,不要乱动,听老师的话哦”。
“扶好椅子扶手,不然不安全哦”。
“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可以跟老师说啊“。
”在幼儿园有事情就让老师给妈妈打电话啊”。
“下车的时候一定要跟住老师,不要一个人乱走哦”。
…….
我一边不停地嘱咐着,一边观察她的状态,故意拖延一下时间,想着万一她有情绪的话,好有机会释放,可别等车开走了,她再开始哇哇大哭,后悔可来不及。
可是,她一直很淡定,每次我嘱咐她时,她都笑呵呵地跟我点头、或者说“嗯”、“好”。最后,在我跟她飞吻时,她也灿烂地、痛痛快快地回了我一个大大的吻。
我没有听到我预想的哭、也没有见到我预想的闹,甚至没捕捉到她一丝一毫的不开心、或不安。她只是表现得有些害羞和安静。在我暗自焦虑、内心掀起狂风巨浪的时候,人家就那样淡定而轻飘飘地上车跟着陌生人走了,似乎她在重复着做一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那一天,甜田情绪都很稳定,用老师的话说:甜田很适应,情绪也非常稳定,心情不错。对于甜田的表现,班车的司机师傅后来也忍不住跟别人感慨:“这个小丫头别看小,可棒了!第一天坐班车就没哭一声、没闹一下,而且成天笑嘻嘻的,可喜兴了。”
这真的是那个、让我焦虑、担心她太内向而无法和别人相处的甜儿吗?我惊讶不已!
班车这件事儿并不大,但是还是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它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娃真的是娃,是在成长的娃。也许你觉得你很了解她,也许的确是,但是,你可能永远了解的只是今天之前的她。她总是在变的——也许昨天她还因为得不到想要的零食而哭闹耍赖,但是今天,也许她就会心疼你、嚷着要帮你拎你手里重重的购物袋;她也是在长的——你可能还记得上次她见到陌生人时还死死地抱住你的大腿不放,但是,也许今天,她就已经可以从容地在好多人面前展示她的“三角腰”了。所以,永远不要去用你的想法去框你的娃,她才不会安安静静地待在你给她设定的框子里。她要跑来跑去,她要时好时坏,她要你宠着那个撒娇耍赖的她,她也要你爱着那个懂事乖巧的她。她就要这样荡来荡去地像坐着秋千一样地长大,一下低——让你焦虑,一下高——让你欣喜,总之,她就是想说:“妈妈,我才不要待在你的框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