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有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事实上,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瑞典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属于“阴影”,意思是不能再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都会躲入阴影中,但它并不会消失,而是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方式出现。
父母会在我们心理种下的精神和情感的种子会随我们一同长大,有些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有些父母种下的则是恐惧、责任人或负罪感。如果你来自第二种家庭,随着你步入成年,这些种子会无形中长成杂草,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侵入生活中。它们的藤曼可能已经伤害了你的自信和自尊,甚至是你都没有意识到家庭、事业或审计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已深受影响。是时候找出这些杂草并连根拔除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就是这样一本带着答案的“原生家庭使用手册”。
有毒家庭的行为模式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我想不同的原因在于不同类型的“有毒”父母的行为模式不尽相同。书中一共列举了7中不同的有毒家庭模式,可以分为三大类:
1.专制型父母:
由于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很多专制型父母会尽力维持孩子的无力感,他们将家长的角色与自己的人格紧密相连,会因孩子的独立而感到遭受了背叛和遗弃。这些父母通常会将操纵伪装成“这都是为了你好”。不同的是,有些父母简单粗暴,通过恐吓、威胁、羞辱来控制孩子,说出类似“按我说的做,否则我就再也不给你钱花” 的话语。有些父母的操纵则更巧妙,例如“帮手型”父母,他们会经常制造出一些状况体现子女需要他们的帮助。
18年热点事件之一“拉黑父母6年,北大学子写万言信控诉父母”引发了一波关于家庭教育讨论的热潮。这位北大留美硕士化名王猛,成绩优异,大学本科就读于北大,硕士读的是美国前50名的高校。这位“别人家的孩子”却在12年前就没有回家过春节,6年前拉黑与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甚至写了万字长文控诉父母从小对自己肆意操纵,做事不考虑他的感受,给他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不够自信、内向敏感、社交能力差、动手能力差等。
当子女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时,父母应该逐步减少控制,正常家庭中这种权利的移交在子女青春期时就开始了,但在有毒的家庭里,这种对成长有益的关系剥离被人为地滞后多年甚至是一辈子。
2.忽视型父母
“父亲每天七点半出门上班,忙到半夜才回家,8岁大的莱斯一边要照顾几个年幼的弟弟妹妹,还要照顾神经衰弱的母亲。莱斯对于家的印象是:昏暗的屋子,总是穿着睡袍的母亲一首端着咖啡杯一手夹着烟,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上重复播放的肥皂剧”。8岁应该是无忧无虑玩耍的年纪,莱斯却被本应由父母承担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当孩子被迫承担起家长的责任时,他们就失去了学习的榜样,也对他正在形成的自我认同感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吸毒、酗酒家庭也是类似的,这些孩子无人陪伴,缺少关爱和照料,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好像他们根本就不存在,成年后很难界定自己的身份。奇怪的是,酗酒者子女成年后的配偶也常常是酗酒者。因为每个人都有重复熟悉模式的情感需求,不论这些情感是多么痛苦,但这种熟悉感可以为他们的生活提供舒适感和生活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重现这种冲突,会让他们以为这一次会赢得这场战斗,内心始终秉承着一种信念“这一次我会做的更好”。这种对过去痛苦经历的重现被称为“强迫性重复。”
3.虐待型父母
多数父母都会不时地产生想打孩子的冲动,尤其是当孩子不停地大哭或挑战父母的权威性时,这种冲动异常强烈,多数人能够成功克制打孩子的冲动,不幸的是,也有不少人无法克制。很多对孩子实施身体伤害的父母本身就成长于暴力家庭,他们的角色榜样就是曾经虐待自己的父母,暴力和言语辱骂就是他们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的唯一手段。
对于遭受身体虐待的儿童而言,每天都生活在恐怖弥漫的氛围中,哪怕此刻家里暂时平静,他们也如履薄冰,生怕父母的愤怒突然如同火山般爆发,一旦喷发,他们所做的任何抵抗只会加剧父母的愤怒。即使成年后,对他们来说想要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也是很难得,童年的经历使他们一直都活在强烈的恐惧中,害怕被伤害,也害怕遭到背叛。他们会用情感的铠甲将自己武装起来,不让任何人接近,事实是这些铠甲对他们而言不仅不是保护,反而是深深地束缚。
消除父母对你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最终你内心的力量将得以释放,你隐藏多年的自我也会得到解放,然后成为那个富有爱心、独一无二的人。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讨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拥抱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