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在图书馆翻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两个观点让我惊呆了,我好像被重重敲了一下。太霸道了。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作品,他31岁就完成了它。我曾经读过他的《人生的智慧》—没看完。那本书将人分为三流九等,透着一种浓浓的贵族式的傲慢,语气很刻薄,还透着一种中二的气息,让我读来有些不爽。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让我原谅了叔本华的尖刻和偏执,正因为他有这样的性格特征,所以《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的论点才会那么的铿锵有力,不容置疑,梆梆地敲到人的心里。
在叔本华看来,世界就像一枚硬币,分为两个半面。一面是表象,一面是意志。这两个半面是不可分的,存则共存,亡则俱亡。我们的身体能同时触及现象世界和本相世界,相当于意志和表象的中转站,是现象和本质的一个连接点。我理解的表象指的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形式,我们所能看到和感知到的外在现象世界。意志呢,是本相世界,是世界运行的内在驱动力,这个表象世界的运行由意志支配。
我们的宇宙浩瀚无垠,具有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能量,人类在其中是渺小而不堪一击的。控制这宇宙的,即为意志。意志是冲动的,无理性的,没有目的,没有意识,脱离了人类的掌控,是一种本能的求生欲。万事万物呈现出来的模样,皆是将这种本能的求生欲客体化为各种各样的表象。意志在表象中涌动,就像音乐一般,高低起伏,或是激情澎湃的,或是温柔婉转的。音乐是意志的写照。所以,这个世界是形体化的意志,也是形体化的音乐 。
意志不同于表象之处在于,表象是由时间和空间所规定的。每一个物质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且在时间中变化着。因为有时间和空间作为前提,所以才会存在不同物质之间的边界,因为有了界限,不同物质才有可能呈现为多种多样的形态。而意志脱离了时间与空间,因此不具有割裂性,它是统一的“一”,是不可分的。无论是呈现于一棵松树,还是千千万万棵松树,意志都是完整而彻底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虫子死亡了,整个世界也会随之消亡。同时,每一个生命作为个体虽然都会消失,但是作为生命意志的整体却会永远存在,死去的生命会以其他形式活在别的个体上。不同生命的诞生和死亡作为生命的两级让这个世界保持平衡。
意志客体化为千千万万的形态,即为我们世界丰富多变的表象。从细菌到植物动物,再到我们人类,是意志客体化不同级别的表现。简单的细菌是低级的,人类相对来说是高级的。这些形态与形态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盲目的意志驱使着每一种形态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占据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猫捕捉老鼠,狼猎杀鹿,人屠杀别的生物。整体的意志幻化为个体,互相残杀,让生命变成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屠宰场。从整体的意志上来看,相当于它自已残杀自己,狠狠地噬咬着自己的身体。这便是意志的悲剧,也是生命本质的矛盾和悲剧。
人往往成为了意志的奴隶,也就是欲望的奴隶。人生就像钟摆,在欲求不满的痛苦和满足后的无聊之间来回摇摆。
意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叔本华否定意志,因此说他是悲观主义的哲学家。
为了从意志的痛苦之中解脱,叔本华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法:一个是艺术,一个是普世共情。让我们从自身矛盾和割裂的意志中解脱出来,看到自然整体的意志。
艺术家把自己从意志的主体之中抽离出来,变为意志的一面镜子。在冷静观照间将万物的理念提取出来,将其固定下来,变成艺术品。就比如看到一朵花,把它的理念提取出来,你看到的便不仅仅是一朵花,而是可以看到它的过去和未来以及成千上万朵花。
而获得了普世共情,你就能从自己的意志出发,去感受人类和万物的意志。从自身的命运看到世界的命运,意识到一切身外之物的空虚,一切生物的痛苦,产生一种天地苍茫的悲悯之心。而这种悲悯,是喧闹意志世界中的一抹清净剂。药效虽不长久,但聊胜于无。
这是我对本书一些个人化的认识,很可能不准确。我觉得还是要看原著,因为一本哲学书感动人心的不是它的结论,而是它整个的构架。就像之前看到的一段话,其大意是:“作品的伟大在于它的风格和结构,其中优美的语句不过是它的皮毛罢了。”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整体具有建筑一般的肃穆稳重和音乐一般的灵动,有些语句很优美,又是文学的。是让我很震撼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