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密史上最年轻的华裔超模陈瑜,在刚回国时曾一度引发热议。
她回到家乡,有人嘲笑她连家乡话都不会说,她却自顾自玩得不亦乐乎。
她去景区玩,因为衣着迥异,很多游客对她指指点点,她也毫不在意。
有人特别不理解,问她:“一路走来,这么多人评价你,你好像从不关心。”
陈瑜特别酷地回他:
“在聚光灯下这么久,如果我太过在乎别人的看法,恐怕早就抑郁了。”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作家莫言。
2012年获得诺奖后,他很长一段时间没再出新书。
有人明里暗里嘲讽他江郎才尽、诋毁他的作品。
面对这些恶评,他却一直不闻不问,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沉淀、写作。
他是这么说的:
“外人的评价是很难进入内心的,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你。真正对自己评价最准的还是你自己。”
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呢?因为终其一生,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
人与人之间需要有清晰的边界,这种边界不仅仅是身体所要保持的距离,更是心理上的间隔与分寸。
用两句话概括就是:
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他人的生活是他人的,与自己无关。
如果说,莫言、陈瑜的做人原则印证了前者,那么电梯女孩的做人原则就印证了后者。
在一期《奇葩说》上,作家冯唐说了这样一句话:
“其实人生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关我什么事,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你什么事,你就能知道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对的。”
这句话听上去简单粗暴,但是想来却颇有道理。
我有个同事小A,常常和我抱怨生活好累。
“工作一天感觉精疲力尽,下班回家一躺,感觉一整天好像又没做成什么事。”
为什么?
因为她早上九点来到公司,电脑刚打开,“咣”弹出来一个框:“谁谁再度爆红”,这个不错,点开来看看,10分钟过去了。
因为她正马不停蹄地码字呢,听到同事B讨论同事C的八卦,哎呀这个我也听说了,必须要聊啊,然后端着茶杯凑上去。
因为她快马加鞭地赶月度绩效呢,前排工位探出一个脑袋:“你看这口红咋样?”,然后又不淡定了……
外界的一举一动,一起一伏,都能打乱她的节奏,一天下来,当然觉得又累又没有收获。
美国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叫作“自我损耗”。
所谓自我损耗,就是你看似什么都没做,但是你的每一次选择和纠结,都是在损耗你的心理能量。
每消耗一点心理能量,你的执行力都会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普遍认为,越是简单的人效率越高,越是克制的人走得越远。
因为他们能远离那99%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在心里说一句:关我什么事,然后将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有个习惯:写作的时候绝不出家门。
哪怕他因为写不下去而来回地踱步,气到把家的门板给拆掉,他也绝不会离家半步。
因为他明白,如果找一个出去放松的理由,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外面跟自己无关的事消耗。
耐心熬下去,度过一时的“枯竭期”,才能成就一篇好文章。
我们前面说:99%都无用,那什么是1%的生活?
这就是1%的生活。
放弃99%的无效信息,不让别人随意介入你的生活,不让外界的纷争、口舌、人际随意打乱你的节奏,将时间花在更值得的事情上。
只有这样,你才会做到真正的高效,你的内心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安宁。
节选自樊登读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