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元江去建水,是16年夏天的事情了。
还没去之前在麦田书店找了几本书。
一本是《建水紫陶研究》,另外一本是研究个碧石铁路(也就是米轨)。
还有些杂书。
书还没看完,就出发了。
在进入元江的一个路口上,有个小型水果批发市场。
各种热带水果,可谓琳琅满目,非常热闹。
芒果有三四个品种,大的小的,青的黄的红的。
其实市场不大,一分钟逛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叫批发市场。
而天气那么热,好多水果都不太新鲜。
转悠一圈,大家没买多少,照片拍了一大堆。
我还是首次到芒果产地。
感觉非常新奇,东看看西摸摸,倒也乐得自在。
快要进入元江县城主路的时候,我们在路旁紧急停车。
为了风景,停车还不简单。
我一脚刹车,差点把大家扔出去。
下了车,才发现,除了一片片的芒果树林,地里全是茉莉花(小花茉莉)。
这茉莉花跟花鸟市场里的茉莉还不太一样。
毕竟那个是观赏植物,这里的全是经济作物。
全都整整齐齐,横竖之间非常有序。
远远看还真看不出茉莉花朵在哪里。
上校忙着拍照。
我站在一棵芒果树下,仰望着挂满树的大大小小的粉绿色芒果,风吹得很劲。
远处,坝子背后的山上乌云黑沉沉地拉下来。
闪电早已经迫不及待了,响了几个闷雷。
那些急匆匆的雨滴,舞动着白色的斜线条,不断地往村庄砸去。
一滴雨星子砸在我面前的水泥地上,鸡蛋那么大一个圈散开。
纷纷地还有些砸下来,要是砸在脑壳上还是比较疼。
上校还在拍那些雨云。
不过对于我来说,这种景色都习以为常了。
我抓紧时间又跑到茉莉花地里,准备自拍一张。
还没走到地中间,雨点密急急地把我们全都赶到车里。
在晓雯人家吃过晚饭,天已经黑了。
到酒店办完住宿,准备出来外边闲逛,去推酒店的窗户,发现风实在太大,雨也没准备停。只能作罢。
雨一直持续到夜里,这种多雨的夜,我很少睡着。
心里边总担心那些瓦片会不会被雨水击碎,纷纷落下来。
就这么做着梦,迷糊到闹钟叫起来。
从酒店出发,开车去找元江最大的一片茉莉花地。
还好师傅厉害,十年前的路口都能记得。
路上遇到很多男人,双手紧紧抓着肩上的化肥口袋,我猜测这些应该是茉莉花。
徒步走到地里,太阳早就升到高空,气温超过30度。
一点风也没有,紫外线把皮肤晒得发红还生疼。
一眼能看到花地的边沿,刚好被一条公路分割。
背后是居民区,好多房子就在花地里。
交错的电线,贴着白色瓷砖的小楼房,一排排,打着盹。
摘花的人里很少见到男人,全是女人。
她们都带着大遮阳帽,围着围巾(所谓:披肩)。
上校又开始用相机“扫田”,我拿着手机东张西望,师傅挎着他的小包,正在跟一个摘花的奶奶说话。
我跑过去,趁机往她们面前的袋子里一看,果真摘了不少了。
白花花的全闭着嘴静静躺在里边。
花田里的茉莉花全都长到60至100公分左右,行间距大概20公分。
凡是开放的茉莉花都直接抛弃。
要不摘的时候就顺手摘下来,扔在地里。
要是谁想要,有那么多时间,开放的茉莉花你爱摘多少摘多少,前提是要跟老乡沟通好。
她们都只要花骨朵,在农业经济层面,审美是不存在的。
美总是需要想象的空间,但是农活只需要效率,农活是农村的经济啊。
谁要是能在接近36度的高温、闷热,还有超强的紫外线里,大谈茉莉花的审美半个小时,或许他还没讲完已经脱水住院了。
我们边拍照边跟遇到的老乡聊天。
从天刚刚亮开始摘花,摘完一袋子,家里的男人会来收走,赶紧拿回去阴凉保存。以此往复,一整天下来也摘不了10斤。
即使是那种熟手,不断学习和优化摘花手法的阿姨,极限也就8斤左右。
即使有技术,有力气,有心,有时间,这么热的天,没人受得了。
大家都差不多得了,回家避暑去。
哪里有那么多不满足的事情呢?再者说,哪里会有什么事情是没有限制的呢。
假设你可以在地里不停的摘。
抱歉,没有这种假设。
没这个气候条件,根本种不了茉莉花。
再者,回家休息哪里是休息,是静待花开啊。
等待也是收获的过程之一。
花季持续一个月左右。
每天都在自家地里一遍又一遍的走,一点一点的累积。
从一个小布袋,转移到,一个大袋子,再到家里的晾架上,最后再打包送到收购站,到了收购站,最终去到加工厂。
工厂的加工工序里也有一道,那就是等花开。
我听说,茉莉花的花苞很有灵性。
花苞被摘下来以后,想要收获的不管是花茶,还是茉莉花精油,都要等着它醒过来。
在这个过程里,茉莉花里的一部分气体需要自己释放出去,就像喘口气。
我们需要的只是它剩下的一部分气体。
在地里转悠不到一个小时,已经到了我们忍耐的极限。
碰巧跟一位阿姐说好,买了她上午的所有成果,满满两塑料袋的花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