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学习?学习就是收集、感知外部的信息,以增加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生存的能力。
学习焦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是外部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产生的信息量变大;其次知识越来越成为一种具体的利益,也由过去的“无用之学”上升到目前的价值连城;社会阶层开始固化,从底层混进贵族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成为穿越阶层的最好梯子。加之我们的整块时间已被切割成碎片,多任务被动应付使我们自身接受有用信息的能力严重下降。有用的知识太快太多,能接受的太慢太少,造成了供需的不匹配,从而催生了巨大的情绪波动——焦虑。怎么办,如何找到更好的学习路径?
下面把借用罗胖关于知识学习的五个关键词简析如下:
人格:知识来自书本,把读书作为最主要的学习手段是一个误区。真正的知识藏在牛人的大脑中,牛人就是知识最好的载体,他们已经将知识像买菜一样已经买回来,并且洗净切好只等下锅了,因此,跟牛人学习效率是最高的。如果你从事的职业环境,趋势是向下的,赶紧换,因为这个环境中不存在牛人,与牛人为伍是减轻学习知识压力的最好办法。
概念:知识也像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一个源头,一个个的概念就是知识的源头。学习知识而没掌握源头,等于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状态。知识如果学不好也会变成垃圾,就如一粒大米在碗中就是美食,粘在衣服上就是脏东西一样的道理。因此,要想把知识学好而不成为脏东西,必须要把知识放到概念之中。
缝合:知识学了一大堆,不仅记不住更别谈用的上了。难道把读的书全抄一边塞进大脑不成,其实大不必可,即使读完一本书只总结一句话就可以,当用到时,能找到出自哪儿,能够查阅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学了的知识,一定要建立一个连接,这个连接就是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知识其本质就是工具,不用的知识只是潜在的力量,一旦学会了应用,真正的力量才会爆发。
碎片:把学所的知识形成体系化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错了。这是学习知识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把所学的知识全部体系化是不现实的,体系化的知识已经是陈旧的了,知识的产生也是由碎片化而来,知识已经总结完成就是过去式了。每个的人时间都碎片化了——实事,现实的做法应该用碎片化时间获得知识,学习的结果其实就是碎片化的。曾被称为某个时期,懂得所有知识的一个伟人曾说过:“我在查找一些未知的知识的同时,学到了另一些真正的知识。”
目标:以立场、感觉、意见为切入点的学习向目标、方法、行动的学习转变。也就是说,没有目标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最终只能成为一种意见性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而飘忽不定,很多时候我们按这种方式装进脑子的知识相互之间的矛盾的,而且还没停的打架。只有先清晰的确定目标,围绕目标而展开的知识获取才高效、系统而和谐。没有清晰目标的知识学习,应该不叫学习,就称之为娱乐吧。
就像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彭特兰说的,最有创新能力的那些人,在知识的溪流中自由漫步,每获得一个新观念,就把它置入这条溪流中,与其他人交融、碰撞、验证、证伪、生发出新观念。他们不是专家,但也不浅尝辄止,而是追逐知识、观念、思想、技能的跨领域碰撞的化学反应,不能自已。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
小结:知识焦虑,总量大,时间越来越碎片,学不完:人格,跟着人学,降低知识负担;概念,建立概念,搭建知识体系,把新的知识放进来;知识流通加速,只有通过转述、笔记将知识缝合一下,才可以沉淀,将来为我所用;提升学习效率的唯一法门;目标明确,不断叠代,不断往前拱,才能够把知识转化成行动。
二八读书法,用20%的时间去学习某个领域80%的知识,然后赶紧换新的领域。(有机会分享)
为什么不能老在一个知识的金字塔上攀登呢?信息社会发展太快了,不等你爬到顶,新的主流的金字塔又开建了。(有机会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