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379
卷八·逆顺第五十五
1/1
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
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
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
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原文译文对照:
~~~~~~~~~~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
黄帝向伯高问道:我听说,人体之气行有逆顺,脉势有盛衰,针刺治病有原则大法。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
伯高答道:根据天人相感及天人合一之原理,人体气行的逆顺,是与自然界中的天地相成、阴阳推移、四季循环、五行轮替等,所相应和的;
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
通过诊察脉势是洪大还是虚小,就能得知人体血气之虚或实、有余或不足的情况。
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针刺治病的原则大法,一定要明确知道:哪种阶段的病势正处于可以施刺的时机,哪种阶段病势尚未到可以施刺的时机,以及哪种阶段的病势已经错过了可以刺疗的时机。
黄帝曰:候之奈何?
黄帝问:怎样候察(判断)针刺时机到来与否呢?
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
伯高答道:《兵法》说:敌方鼓声嘭嘭、兵势浩大而来时,不可迎头对仗;敌方阵形整齐、军威壮盛之时,不可出击硬攻。
《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
《刺法》说:当正气与邪气激烈相搏(免疫反应激烈)而发高烧(体温38.5℃以上)时,不宜针刺。这是因为此时体内乃热邪炽盛,患者身体处于极其不稳定、阴阳随时变动的状态,针刺有可能加重体内炎症反应;
无刺漉漉之汗,
大汗不止则血气过泄,故而此时也不宜针刺,以免加重气血洩失;
无刺浑浑之脉,
脉象模糊浊,难以确诊病情时,也不宜针刺。因为不知何病,阴阳虚实难辨,则刺法(补刺或泄刺)、刺位、刺数、留针久暂等,皆难以明晰,故不能瞎蒙、乱刺;
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病证与脉象相反的,不宜针刺。因病形与脉证不合,即形证阴阳不合,身病而脉不病,或脉病而身不病——体表脉象已经不能准确反映体内病况,故难以通过以针刺调理脉象的手段,来调治身体的疾病。
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
黄帝问:怎样候察(判断)适合针刺的时机呢?
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伯高答道:上等的医工,首先,会在体内虽有邪气、但尚未发作出病形时,就行针调治,以消解病气之气机发端;
其次,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会在邪气已成病、但其病形尚微、未及亢盛之时,行针调治,以掐灭病气之作病萌芽;
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再次,会在病势已衰、正气将复、但尚未痊愈之时,行针调治,以斩断病气之迁延、复发的残根。
下工,刺其方袭者也,
下等的医工,则在邪气正侵入时针刺,因此反而会加速、加深邪气的侵入,并损伤元气(正气);
与其形之盛者也,
也会在体内真邪相搏正激烈(伴随炎症的免疫反应正剧烈)之时,迎其锋锐而行针,这就会反而加重体内炎症,同时会损伤元气;
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
还会在病证与脉象相反时行针,连蒙带猜,乱刺一气,如此则必定凶多吉少。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
所以说:在邪气正盛时,切不可针刺,因为针头刺入皮肤,有可能往身体里带入更多邪气(细菌、病毒、异物等),从而在壮大邪气军团的同时,又进一步加重了正气(免疫系统)的搏斗负担,使正气军团进一步被分散、消耗;
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如果在邪气进入败退阶段时行针,则相当于为正气提供助攻,必定会取得缩短病程、早日痊愈的良好效果。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因此说,上工总是在病邪微小、尚未有明显病形的阶段就调治,以消解病机;因而无需等到已经发作出明显的病形之后,再来去除疾病。
~~~~~~~~~~
老黄历择吉,2025.1.6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378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