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江西,春节有个习俗,就是正月要去走亲戚。这个习俗应该不算是特有的,但是走亲戚的方式肯定算是特有的了。
年初一,这天是不能随便走亲戚的,为讨吉利,一般要选好方向,毕竟是新年里第一天出门,所以格外的重要。这天一般是去最亲近的的人家里,比如说我家,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的初一都是去我奶奶家。当然,我奶奶住隔壁,房子都紧挨着,同一排。所以,这样的选择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所以不用担心了。这天中午,我的几个叔叔婶婶们都是全家都来奶奶家吃中饭,所以这一天算是大团圆。而除夕的年夜饭,我们都是各自的小家团圆,在自己家吃,没有几世同堂大团圆的习惯。
初一在奶奶家吃了中饭,晚上一般就是在我家吃饭了,我父亲是兄弟姐妹中的老大,所以一般都是先来我家。当然,这也不一定是排行老大的原因,应该有就近的一个习惯吧。然后就是每个叔叔家都要去吃一顿饭。当然这个时间就不确定了,有可能初二或初三,初四也有可能。一般是他们家来了客人了,然后就顺便叫上我们。
初二这天,大部分人都是选择去娘家。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初二就去外婆家了。几乎每年都如此,除非确实有事去不了,就只能改天。
我记得好像初五一般不宜走亲戚。其它时间就好像没有不宜的。
以前,公路没有修起来,我们都是走山路去亲戚家串门。我外婆家离我家不远,走三十分钟左右的山路就能到了。在路上,总是能遇到三三两两的走亲戚的人。大家都是提个用竹子编制的篮子,或者是用扁担挑两个篮子。东西多的时候,可能会用蛇皮袋装。直到近几年,我自己都当父亲了,老家的公路才修好,大部分人都以摩托车代步了,极少走路去走亲戚的人了。有一件事,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我去外婆家所走过的山路,路边总是隔不了多远的距离就有坟墓,在我们老家直到现在都还是土葬的。这些坟墓,让我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许惊悚的。因为数量确实不少,短短的半个小时间的路程,路边的坟墓数量估计有10几座左右,而且离路边稍有些距离的那些山上的都没有算上去。
我们走亲戚家都是要带些礼品的,就是我前面说到的用竹篮子装的那些东西。这些礼品都是我们过年的时候自己家做的的年货。比如年糕、油炸豆腐以及一些油炸的大米制品等。在方便面流行到农村的时候,礼品中会加上两包方便面。再发展到后来,又有送水果的了。而现在,好像基本不送东西了,就直接给钱,一般是一户人家给20-40块钱左右。但给父母就会多些,一般会额外给100左右,等于是子女孝敬父母的。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送了礼,自然要回礼。回礼一般就是对方给的礼品只收大约一半,剩下的退还,然后还会给一袋瓜子、花生、糖果、油炸的红薯片等等。另外,还要给小孩包个小红包。我小时候去别人家,大概每户人家给个2角、5角、1元左右。1元算是比较多的了。如果哪户人家给了10元,这就是相当的阔气了。过了大概10年,就上升到10元。过了大概20年,也就是现在,上升到了20-40元左右,应该是20元的居多。给五十甚至一百的,这种比较少。当然,给10块钱的也还有不少。
有一个特点,就是子女先去父母家走动,晚辈先去长辈家走动。近亲先走动,远亲后走动。这也算是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的一种表现吧。
到了亲戚家,都是以最好的饭菜招待你,板鸭、腊肉等所有为过年准备的菜都会端上来。而且是荤菜居多,很少蔬菜。我想,这个现象反应的应该是农村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平时吃荤比较少。还一个原因就是正月的时候,地里没有多少蔬菜了,不像城里,种大棚菜,一年四季都有各种蔬菜。
好吃好喝,把你待为上宾,一切以你为先,为你着想。什么都不用干,坐等吃饭就行。这种待遇应该说特别难得。
我自从出来工作,春节回家也少了。即使回了家,也很少走亲戚,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的又离开了家。这几年的变化,总体印象是:远亲走的少了,近亲也基本是吃顿饭就走,因为有摩托车代步。送的礼品越来简单了,简单到直接送钱了。以前的那种走亲戚的味道正在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