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大地倚在河畔
2018 已到尾声。 是时候也回顾一下过去一年的阅读了。这些时断时续的阅读,在平淡日常带给我持续的乐趣。
-1- 有些书喜欢或需要一读再读
重读,是 2018 年本人阅读的一大特点。因为好书难觅?抑或以往有许多书仍未读透?总之就是重读居多。春节过后某日,随意翻开早打算再读的《日常生活颂歌:论十七世纪荷兰绘画》,就此读将起来。
此书从绘画观照日常生活,阐释绘画的同时也阐释日常生活。十七世纪的荷兰绘画艺术家,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的对象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那些至为普通琐碎的人与事,成了他们绘画的中心题材和组织原则。艺术家通过日常生活画面传递一种社会人生真实,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之美—— 存在于最微不足道最平淡无奇的事物中的美, 以及它们所呈现的“更平和的人人都能达到的美德”。同时表明, 所有这些丝毫不逊色于我们惯常所崇尚的英雄主义价值观 , 而且令其失色。
这个对绘画艺术史有深远影响的日常生活画派的产生,是当时荷兰社会开放进取发展迅速,精神领域自由宽容的艺术反映。如作者托多罗夫所言, 艺术家们没有发明美,只是发现了美。显然艺术家们是以他们的作品表达一种对日常生活及平凡事物的肯定。我理解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并且意识到自我的平凡,这是多么重要又多么美妙的事情!由此我们将获得人生的新视野和对生活的准确认知,也将得以在并不完美的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发现生活之美。这种美不需要超越或高于什么,它就存在于全部的日常生活之中。重要的是,藉着我们意识到自身的平凡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真切感悟,我们将重拾真我,也将重新获得真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很可宝贵且值得珍视的。
接着读马洛伊·山多尔的长篇小说《烛烬》。这位匈牙利作家,其代表作包括此书及《一个市民的自白》等。不久前已重读了后者 , 如今轮到这本, 断断续续地读。这是一本结构简单却精妙、富于悬念的书,它以腊烛从点亮到燃尽为叙述间距的一场时隔四十一年的对话,展现两位故友一生的友情恩怨,令你不得不赞叹他的作品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以及全书叙述手法的美妙纯熟。山多尔后来客居异国,至死也未有返回匈牙利。他怀念祖国,怀念布达佩斯,但他的故乡考绍市已经不属于匈牙利。
我在这篇小说中读到了作者对已经远去的岁月及其美好事物的怀念,那宛若一阕旧时代优雅而沉郁的挽歌。有评论指马洛伊·山多尔是一个被低估或被忽略了的作家,他完全可以与托马斯·曼、普鲁斯特、卡夫卡等齐名。读他的作品后, 对此深信无疑。
从春季到夏季,想起《中世纪的秋天》。一本有着浓浓文学味和强烈审美情趣的欧洲中世纪文化史,从书架顶层取下来,百无聊赖之中,足以打发时间。
作者赫伊津哈以法国与荷兰为主要聚焦点,透彻审视了14、15世纪。他 “不是把这个时期当作宣告文艺复兴来临的时期,而是把它当作中世纪的末期,当作中世纪思想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当作一株硕果满枝、充分成熟、发育完全的果树。包裹着活生生思想的旧形式引人入胜、枝繁叶茂,而思想宝库逐渐干涸,走向僵化。” 这正是《中世纪的秋天》全书叙述的主要内容。
对骑士文化的叙述占据了书中重要篇幅。赫伊津哈告诉我们,尽管骑士精神作为中世纪文化一部分其繁盛期早在 13 世纪已经结束, 但直至中世纪晚期它仍然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极其重要的社会要素。接着他从爱情的形式、死亡的幻象、宗教生活、虔诚人格,以及宗教的激情与幻象等众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世纪特别是其晚期的社会画卷。他那诗般语言犹如讲述一个详实生动的生活故事,当中还有艺术、美术和文学。至此赫伊津哈指中世纪已是瓜熟蒂落、落英缤纷,中世纪人将一切可思考的东西都艺术化地变为形象与视觉的东西,象征手法式微了,思想静静休息了,人们的想象力也渐趋衰竭。正在等待新的灵感。他在全书结尾时说道,只有等到生活的调子变化,只有等到否定生活的思潮消退,刚劲的新风吹袭时,文艺复兴才会到来。
同样重要的是,作者说在黑暗的中世纪与古典主义的文艺复兴之间并没有一条截然的分界线,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中世纪思想的园地里,陈旧杂草仍然欣欣向荣,古典主义就是在杂草丛中逐渐生长起来的。起初,古典主义仅仅是一种想象里的形式要素。后来,它才成为赋予心灵伟大启示的源泉。即使到了那一步,我们一向认为陈旧的中世纪精神和思想表达方式,并没有在枯藤上死亡。” 赫伊津哈在书中展现了其历史观察的客观确切和令人信服的历史分析方法。正因如此,在书名分别为“中世纪的衰落”和“中世纪的秋天”的两个中译本中,我更喜欢“秋天”这个表征收获季节硕果满枝的诗意名字。
一年很短,也很长。总有些时候,你会不经意地想起某个作者和某本书,譬如 勒庞和他的《乌合之众》——
“自觉的个性的消失 , 以及情感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将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 …… 他们变成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使他们获得一种集体心理,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
“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反应行为的能力 , 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 群体永远漫游于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他们失去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 从他们成为群体一员之日始,博学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观察能力。”
“专横和偏执是一切类型的群体的共性…… 他们就像原始人一样,有着坚不可摧的保守本能。他们对一切传统的迷恋与崇敬是绝对的,他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
……
仅仅读了作者对群体本质特征这些惊人的分析与揭示 , 你或就会不忍释卷追读下去。这本写于19世纪末的社会心理学尤其群体心理学领域的著作,被称为永不过时的经典。有评论指此书所述并非完全正确,但是就连弗洛伊德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说它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其言论足可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引路人,可见其重要,事实上它迄今仍有实际意义。在我而言,作为一般读者,闲时读读至少是有益的。
夏末近秋之际有读些什么吗?这本书—— 《蒙帕纳斯的流亡者》,自购得之日起就一直放于书架旁当眼处,闲时随手拈来一读,这几年有些章节段落也读过多次了。这时又重读此书。这是我喜读的书,尽管它并非什么名著经典。
此书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众多英美籍作家、记者、诗人、画家、音乐家、出版商、杂志主编等侨居巴黎的生活。当中包括菲茨杰拉德、海明威、D·H·劳伦斯、乔伊斯、米勒、庞德等。这些人逃过了各自国家的书报审查制度及各种禁令,在莎士比亚书店、格楚德·斯泰因的画室,以及丁香园咖啡馆、圆屋咖啡馆、赛莱克特酒馆等度过了青春年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陆续散去。在作者笔下,诗人与作家的蒙帕纳斯生活如此富有戏剧性,也有如此多的细节。作者是在大量资料考证的基础上以轻松的笔调呈现这段历史的。阅读蒙帕纳斯,我常想,一座城市能够吸引与聚集如此之多的文化艺术大家前来定居,必有过人之处,必有其城市文化的深层原因。
与其说此书有多么吸引我,不如说是它所引发的关于城市的联想让人挥之不去。一座城市所以伟大、所以具有魅力,除了物质发展,还在于其精神文化。《蒙帕纳斯的流亡者》描述的情景始终让人充满想象。此书末尾处说,其实巴黎市一直在纪念诗人和作家。 无论是19世纪 或是20世纪的诗人和作家,这座城市有不少街道、广场和花园都是以他们的姓名命名的。当然并不是所有英美籍及各地伟大作家都能得享此殊荣。这倒不是因为什么, 全书最后一句说道:“法国首都市政官只是感到遴选的为难罢了。”
过去一年倒是有一本书的重读是延续了多个季节的,有时相对集中 , 有时零敲碎打。丹尼尔·汉南的《自由的基因》,据说是如果你热爱自由,它将成为你书架上的最爱。此书认为自由是英语民族的基因,是英语民族或者说是盎格鲁圈成功的秘密。所谓盎格鲁圈主要包括了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五国 。 “光荣革命是盎格鲁圈 ‘起飞’的时刻, 此后,它们发展出一套小政府、个人主义、重视商业的国家制度 。” 此书述说现代世界的由来,被全球各大主流媒体重点推荐,而它的所有观点又备受爭议。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一本趣味盎然的“精彩绝伦的书”。
-2- 也有读些新书
所谓新书不过是新近才出版的以前的书。住所不太远处有一间西西弗书店。柴米油盐之余偶尔前往。有次在那看到全 6 卷小开本的《现代欧洲史》,匆匆翻阅即购买了其中第 6 卷上、下两册。回家展卷一读,感觉很好,于是稍过几天再度前往,将全套捧回。所以这套书我是从末尾一卷读起的。
这末尾一卷讲述19世纪末以来欧洲社会经历的所有重要历史事件,展现欧洲率先迈向现代文明、经历多次危机后滑入世界大战的深渊,其辉煌时代走向终结的过程。当中既有宏观趋势勾勒,也有详略得当的细节,上下两册多达60万字,或是全书叙述重点。
既然已经由末尾一卷读开了,读罢,索性也就由此上溯,接读第 5 卷(此卷被认为是 “全书写得最好的部分” )和第 4 卷,领略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代、工业革命、及民族主义与改革年代(1789-1890)的风卷云涌…… 这套《现代欧洲史》是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主编,近10位作者合作著述的了解欧洲的极佳读物。以前也涉猎过些欧洲史, 显然这一套是我相当喜爱的。
-3- 正在读……
读罢第4卷,觉得至此应回到第1卷,从 “早期现代欧洲” 再出发。 我决意接续将全套《现代欧洲史》读完。
《现代欧洲史》第1卷学问高深 却像故事一样好读。有评论说在讲述早期现代欧洲的作品中鲜有能与之比美的。在家务间隙中进展虽慢却颇自在地读了科技与发展、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等章,感觉精彩有趣之至。
作者认为, 现代欧洲可以上溯至 15 世纪下半叶和16世纪初期的不同于今日 “现代” 概念的 “早期现代欧洲 ” 。他在前面几章中告诉我们,印刷术、文艺复兴、航海技术以及火药技术等塑造了早期现代欧洲,这一历史时期的种种变革,“改变了欧洲同其自身过去的关系 , 也影响了即将到来的现代世界。” 显然,阅读此书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所处今日世界的理解。
近年底也是在西西弗书店遇见这本《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它的封面及装帧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一本好书 “书页和封面带来的快乐与文字本身带来的快乐不相上下, 正好旗鼓相当” 。此书讲述罗马城市和罗马人社会生活的历史,作者也试图让它成为一本旅行指南。他说他的书中已尽收罗马的所有主要景观。
此书买回家中搁置了一小段时间才开始阅读。全书就从罗马帝国奥古斯都时代一位来自帕多瓦的年轻作家蒂托·李维笔下的遥远故事开始,他所描写的关于孪生兄弟罗慕路和雷穆斯的传说,就是罗马城市故事的序幕……
过去一年难得有如许好书在庸常忙碌中作伴,让生活更添意趣。然而——
感觉读了许多,岁末回头一看,发现其实来去就几本。事情正是这样。【微笑】
(写于灯湖畔)
201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