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应酬多了,一些计划中的事情不能按时完成,心里甚是纠结,自己好不容易坚持了一段时间,几天就被打回原形了,陷入深度颓废之中。究其原因是自己没能分清事情的主次与轻重缓急,以至事情一来就乱了分寸,不知道从哪下手。二是时间上没有合理的安排,常常白天各种瞎忙,等到临睡前才想起某项任务还没完成,不得不硬着头皮去仓促应战,不但人搞得筋疲力尽,质量也大打折扣。
一、每天临睡前头脑过滤一下,罗列出等二天要办的事,再提取出紧急待办的事,然后哪几件紧急待办的事耗时最多,哪几件紧急待办的事容易搞定,再看下时间上是不是应付得过来,如果不能应付得过来,那就耗时少能搞定的事先办,以免顾此失彼,乱了分寸。剩下的时间再去搞定耗时多的事,这样办起事来心里就不用去担忧其他的事还没做完,做起事来会更加专注,反而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二、很多时候摆在面前的事情很多,让自己焦头烂额,无从下手,这时候来不及去细分哪些紧急哪些不紧急,很容易犯上了选择困难,看似每件事情都很重要,该怎么办?这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准则:一个是我不做什么,我要做什么;第二个是我能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
我们工作是为了生活,如果让工作扰乱了生活,让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甚至影响到家庭的和谐,我们可以选择不做。有些事做了之后会帮助我们日后的成长,或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可以选择去做,而且要持之以恒。比如,锻炼身体,写作,陪伴孩子等等。虽然这些事不能立竿见影,但只有坚持下去,才会看到丰厚的收益。
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做自己能做之事,切勿做那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有时候碍于面子答应了别人去做那些自己毫无把握的事,到头来不仅损了面子还会翻了友谊的小船。纵观那些成功人士,他们只做自己熟悉的事,不做毫无把握的事。
一封别人收藏的彼得·德鲁克的标准回复函,它的内容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彼得·德鲁克先生非常感谢您的邀请。但是,他不能评论您的著作、论文或建议书。他不能参加您的圆桌、论坛或董事会。他不能参与您的调查或研究项目。他不能接受您的约稿或约访。他也必须婉拒各种推荐和背书的要求。
曾经有人说过柳传志先生的一个说法。柳老说,很多人会对他讲:“老柳,这个事情,就等你了,你要参与肯定就能成。”他的回复是:“我参与之所以能成,就是因为我不全都答应。”如果所有的会议、讨论都参加,只能变成每个会议坐上几分钟,然后马上去赶下一个活动。因此,要学习拒绝。拒绝一部分事情,是为了把另一部分事情做得更好。
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与自己达成约定,不违背对自己的承诺,很多时候我们的诚信是建立在与别人的相处之中,其实与自己相处更要诚信,常常失信于自己最终也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