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之一,是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当你在改变自己时,同时会改变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他人也必然会对此做出回应。儿童教育是一门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来更大概率地使孩子表现良好的艺术。
相对于父辈代代相传的育儿经验,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会有不少育儿知识都来自于网络、杂志、培训班甚至是妈妈群。尤其是妈妈群,每个宝妈手机里或多或少都有几个吧。
我也不例外,发现怀孕的时候正好几个闺蜜也进入孕期,正好预产期也相近,于是凑到一起组成了一个十余人的小群。从孕期的产检指标到产后抑郁和体形恢复,从婴儿时期的吐奶、哄睡、胀气、身体发育,到后来的早教托班、幼儿园入园,间或不时吐槽一下婆媳关系和夫妻关系,几年下来,小团体之间的感情愈发亲密,俨然成为了一个线上闺蜜团。
最近,伴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妈妈们又有了新的烦恼。A家的小伙子比其他小朋友都大些,即将入园,A说很担心儿子在幼儿园会不适应,因为他之前每到一个新环境就会有很强的抗拒行为;B家的小姑娘刚刚进入所谓的“Terrible Two”,总是一言不合就撒泼打滚,每每搞到B不得不动用武力才能解决问题;C家的小姑娘更厉害了,仗着爷爷奶奶宠爱自己,想要什么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否则就会一直哭泣咆哮……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怀念地婴儿时期的小宝宝们,那时的他们多天使啊,吃饱就睡,睡醒就吃,就算是哭也只能躺在那里手舞足蹈,不至于造成更大的破坏力。
我们当然知道,一味地宠溺不是爱孩子的正确方式,但利用成人的身高和力量优势用武力使孩子屈服,更会对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难道说,面对孩子的叛逆期,身为父母的我们,除了宠溺和打骂,就毫无办法了吗?
正好,最近我读到了一本非常实用的育儿书籍,来自美国的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所著的《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书中,作者融合多种儿童心理学策略,结合自己长达40年的幼教经验,总结出一套能有效影响孩子行为的具体技巧,以详细的步骤指导父母调整自身行为,帮助家长摆脱打骂或溺爱的育儿方式,从而培养出独立、积极、有幸福感的孩子。
伊丽莎白·克拉里是美著名的国教育家、家庭教育演说家,早在1979年就出版了《0~12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Without Spanking or Spoiling)一书,迅速走红,之后常年应邀在美国和日本各大教育论坛发表演讲,并应邀参加《奥普拉脱口秀》等全国性电视节目。先后累计出版超过三十种家庭教育畅销书,其所著《0~12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也成为美国学前教育领域的经典读物。
伊丽莎白·克拉里所主张的“不打骂、不溺爱”的优雅教养法在美国和日本拥有极广的受众,四十年后,这套育儿经验被引入到国内,为年轻的父母们提供了10大策略、32种替代打骂的方法和150种现场问题解决技巧,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全书开篇,作者就提出了一个“三角凳理论”:
儿童教育就好比一把三角凳。凳子要立稳,需要有三条腿支撑,儿童教育的“三条腿”包括:对自身价值观的了解,对孩子合理的期望,对自我需求的尊重。
从“三角凳理论”中,我们可以得知,想要养育出独立健康、充满幸福感的孩子,父母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明确自己的价值观。父母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明确自己最看重的东西,才不会总是对孩子感到失望。
其次,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对孩子的期望。毕竟,不同阶段的孩子发育水平和能力差异很大,如果父母的期望太过不切实际,无论做出多少努力,都是事倍功半。
第三,即使已为人父母,也要保有自己的生活。在父辈那一代,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孩子”,但这样并不会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自我激励和享受生活,这样才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也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问题和麻烦。大多数时候,父母都会第一时间介入,帮孩子解决问题。但是,父母过于主动地帮孩子解决问题,很可能会剥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伊丽莎白·克拉里提出了“解决孩子行为问题的五个步骤”,来帮助父母处理亲子关系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问题。
第一步,通过具体行为来界定问题。当你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而烦恼时,一定要尝试清晰而具体地说出孩子做的哪些事情、说的哪些话让你烦恼了,而不是用含义笼统或是描述性格特征的词语来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比如,你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懒惰”,就要具体指出他的哪些行为“懒惰”,是不肯自己走路总想要你抱抱,还是不肯自己吃饭而总要你喂?
第二步,详细记录此类行为发生的次数,结合孩子的发育水平来评估这些行为是否异常。比如,当孩子刚刚开始长牙时,他们喜欢咬拿到手里的一切东西,这时“咬人”就不能算作异常行为;当孩子的乳牙完全萌出后,对咬合的需求降低,这时他的“咬人”行为可能是表达情感需求的一种方式。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中,作者托马斯·戈登博士提出了解决亲子冲突的一个原则,即“问题归属原则”。这里的“问题”,指的是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依据这个原则,父母可以将烦恼划分为“孩子的烦恼”、“父母的烦恼”和“不存在烦恼”三种类型。
第三步,根据“问题的归属”,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探索解决方案时,最好能让孩子参与进来,他们的奇思妙想往往会给出让你意外的答案。把所有能够想到的解决方案都写下来。
第四步,评估、选定和实施方案。最终选定的解决方案一定是父母和孩子都认同的,而不是父母单方面决定的方案。
最后,评估解决方案。这一步相当于对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做一次复盘,总结出背后的逻辑和规律,以备下一次使用。
根据以上的五个步骤,伊丽莎白·克拉里给出了一个“问题解决图表”。结合这个图表,父母可以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流程,从问题的界定开始,确定烦恼的归属,再探索各种解决办法,最终圆满解决问题。
针对具体的问题,伊丽莎白·克拉里也给出了“解决问题计划表”,父母可以参考这个计划表,结合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散思维,探索可能的解决办法,最终选择一个父母和孩子都能接受的办法,并制定计划和执行。
在我看来,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这两个表格。父母熟悉并掌握这两个表格后,再参考书中作者所提供的多种策略和技巧,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不断摸索演练,最终才能形成最适合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在书中还以一定的篇幅谈到了“避免冲突”的内容。与其在冲突发生后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不如在冲突爆发前尝试通过亲子之间谈成的交流和周全的计划来避免冲突。
避免冲突有四个基本原则:1.事前考虑周全;2.讲明期望;3.整理情绪;4.订立规则
对多数孩子来说,避免出现问题其实比出现问题后再来解决要简单得多。前提就是,父母有足够的细心关注到孩子的需求,并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富有爱心、不断成长、持之以恒的父母。”
在成为优秀父母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内心充实、情绪稳定的家长,养育出独立、勇敢、有幸福感的孩子。